五年来,各地不断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
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下滑局面得到扭转。1998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07亿亩,随后连续下滑,仅仅5年时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16亿亩,减幅达12.7%,200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已下降到14.91亿亩,创出历史最低。2004年,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带动下,粮食播种面积有所恢复。预计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6亿亩,两年共恢复面积7300万亩,扭转了粮食面积连续下滑的势头。
粮食单产连创历史新高。“十五”期间,粮食亩产年平均为593.2斤,比“九五”提高3.4斤。其中2004年亩产达到616斤,比上年提高38.4斤,增长幅度6.7%,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2005年全国粮食亩产为617斤,再创历史新高,比“九五”末期提高48.8斤,提高8.6%。
粮食总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粮食总产实现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总产增量创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粮食生产在2004年基础上继续发展,两年共增产粮食1000亿斤以上,是1984年以来第三次实现连续两年增产粮食1000多亿斤。预计2005年粮食总产9600亿斤以上,与“九五”末期比较,尽管面积减少近6000万亩,但总产增加400多亿斤,增幅4%以上。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粮食生产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亮点。
种粮效益有所提高。从1996年到2004年,种粮效益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编)统计资料,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的每亩净利润,1996年为155.67元,随后逐步降低,2000年达到最低,为-3.22元。“十五”开始回升,2004年提高到196.5元,比1996年增长26.2%,创197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分品种看,大豆、玉米“十五”前4年平均每亩净利润比“九五”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7.9%和11.9%。2004年稻谷和小麦的种植效益达到“九五”以来的最高水平。2005年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粮效益有所下降。但粮食总体效益仍处于历史较好水平。
订单农业有较快发展。通过举办全国性或地区性粮食交易会等多种形式,衔接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产销活动,促进粮食订单生产发展。2005年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订单面积达3.3亿亩,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的21.2%,比上年增加7200多万亩,较“九五”末期取得长足发展。订单农业带动了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如郑州小麦交易会已形成品牌,“郑小麦”价格对市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主产区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粮食加工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政策保障能力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十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为主的扶农惠农政策。一是减免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特产税。据统计,2004年全国农民因农业税减免因素实现增收302亿元;2005年,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28个,剩余河北、山东、云南3省也有相当一部分县(市)免征农业税,进一步为全国农民减负220亿元。2006年全国将免征农业税,实施20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将成为历史,全国农民将因此减负征收500多亿元。二是实施粮食直接补贴。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16亿元对种粮农民按面积实行直接补贴,6亿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平均每个农民因此一项增收19.3元;2005年全国共有29个省份实施粮食直补,资金达132亿元,比上年增加13.8%。三是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4年和2005年,良种推广补贴的中央财政资金分别达到28.5亿元和38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分别为0.7亿元和3亿元。四是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4年和2005年在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四省,启动实施水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按每斤早稻谷0.70元、中晚籼稻谷0.72元、粳稻谷0.75元进行收购,稳定了种粮农民的收益。由于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力度加大,农民种粮补贴收入增加,粮食价格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使种粮效益更有保障,极大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粮食生产实现恢复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逐步推向深入。“十五”期间,坚持不懈开展农田基本建设,防旱防涝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9.2亿亩,占耕地面积的50%。大江大河经过治理,可防范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2004年全国机耕面积占农田面积的47%,机插面积占27%,机收面积占20%。(农业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