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以祭祀、年糕、花灯等农耕社会产物为标志的年俗文化让许多人感觉有些平淡。一些专家指出,应该与时俱进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重新认识春节的“现代版”定义。
“春节是传统美德教化和规范的大课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说,春节的内容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是指张贴的各种对联、年画,造势的鞭炮、锣鼓等,无形的是指拜年、走亲访友等。两种形式互相烘托,但实质都是在张扬民族的自豪、自尊、自爱、勤劳、忠孝等品质。人们通过互相拜年,消除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摩擦与隔阂,增进了和谐;通过祭祖,明确了作为家庭成员的使命和职责;通过参与民俗礼仪活动,明辨是非观念和道德伦理。
“春节是交流信息、谋划未来的平台”,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说,春节期间,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欢聚一起,讲述自身、别人的成败得失,在节庆中进行着大交流。特别是好友和至亲之间,还会推心置腹、互相参谋,商讨解决困难和苦恼,一同谋划未来。家长们也会借机以成功者的例子教育回家的后辈。虽然现在通讯工具发达了,但春节期间面对面的交流仍是每个人向往的亲情聚会。
“春节是民间艺术的大展演和中国人的狂欢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霍尚德说,春节正值岁末年初,这样的季节转换激发着人们的情绪,每年这个时候,各地丰富多彩的戏剧、杂技、花会等活动为这种激情张扬提供了释放载体。春节给各种民间艺术提供了集中展演的机会,也为艺人们提供了磋商技艺、互相学习的机遇。这样的文化活动,在全年中是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的欢腾让人们忘记了烦恼。(记者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