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张旭)青砖灰瓦,绿树红花,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撒向地面。北京的胡同秋色正浓,却又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记者17日来到北京东四街道奥林匹克社区,倾听社区民众的心声。
在东四六条社区,“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标语格外醒目。居委会主任韩丽元告诉记者,居民小陈无业在家,17日一早就跑来说,政府又给没工资的人增加了补助,街道干部还帮他到“就业超市”找工作。韩丽元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基层要让中央政策落到实处。”
参加过开国大典的东四八条居民张振华今年76岁,老人这两天正打算再从自己的离休费中拿出4000元资助4名高中学生。近年来,她已为贫困学生、白血病患儿乃至印度洋海啸灾民捐款5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心明星”。张振华告诉记者,一对接受她捐助的残疾人夫妇前些天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同时还说,孩子上学有了国家助学金,当地政府也帮他们实现了就业,生活好了,请老人不要再资助他们了。张振华感慨地说:“党中央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大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年轻的社区工作者王溪为自己是奥林匹克社区一员感到自豪,这两天她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忙着居民学英语的事。她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办好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社区的居民责无旁贷,一定当好东道主,热情接待四海宾朋。王溪告诉记者:“我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的名气可大了,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外宾来此参观,居民们学外语的热情很高。”
作为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手候选人的东四派出所民警龚海英,这两天正在为由她主办的“流动人口之家”网站改版,以方便群众查询。龚海英表示,北京已有500多万流动人口,其管理与服务工作繁重。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时,点出“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奥林匹克社区的警务人员,我们要把学习十七大报告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工作动力,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群众。”
刚刚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孙茂芳多年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已成为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形象大使。最近,孙茂芳又和社区里的年轻人一起,报名成为奥运城市志愿者。
北京东四街道工委书记袁燕生说,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念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我们打造以传播现代奥运精神为特色的和谐社区,就是探索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民工: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新华社合肥10月18日电(记者程士华)“十七大报告道出了农民工境况的巨大变化,我们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在安徽省合肥市务工的一些农民工说,十七大报告贴近民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心,意味着农民工的日子会越来越有盼头。
来自安徽省肥西县的农民工刘良乾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些话给他带来的感受非常深刻。
刘良乾说:“前些年跟着私人包工头干,每年年底才结算工钱,辛辛苦苦干了一年,还担心拿不到工资。最怕的就是包工头突然跑了,一年的血汗钱全泡汤。现在,我和劳务公司签了劳动合同,工钱每月结算一次,根本不怕被拖欠。而且公司还给我分了夫妻房,给我们夫妻俩都上了人身保险。”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刘良乾满脸喜悦地说,他外出打工已有10多年,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也都去过。2003年,他选择了与安徽省城合肥的宝连劳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吃饭有食堂,住宿有公房。
据合肥市建筑管理局维权中心副主任方吉道介绍,合肥市目前有190多家劳务公司,这些劳务公司不仅要为农民工提供技术培训、岗前安全教育,还要为农民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提供后勤服务。
“我最想学门技术,到工厂里上班。” 来自安徽省利辛县的农民工孙辉最关心职业教育培训。15日上午,合肥市建筑管理局组织农民工收看十七大开幕实况,孙辉一直看完。
他告诉记者,十七大报告中说到“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这些话他记得最清楚。他说,农村人出来打工太需要技术了,如果自己能学到一门技术,就容易找到工作了。
“我们进城之路会越来越宽”
新华社重庆10月18日电(记者程正军)听了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开幕会上作的报告,现任重庆万都装饰工程公司首席设计师的重庆永川区农民王科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是政府实施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2004年他免费参加由永川区组织的广告设计专业培训,在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找到现在这份工作。
2001年,王科高中毕业后南下广东打工,由于没有技术,他先后换了4次工作,但工资都不高,只能勉强维持生活。2004年4月,极度失意的他回到家乡,正好遇上国家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件好事。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的这句话让我们备受鼓舞,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重庆市永川区劳务经济办公室副主任刘靖说,自2003年以来,永川区依托全区50余所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举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447期,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3.82万人,其中有1.7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转移就业率达到88.3%。目前,永川区还有近10万“农民大学生”在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接受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工种涵盖车工、家政服务、机械加工、服装缝纫等58种。
刘靖说,为了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永川区已建成区、镇(街)、村社三级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23个,为全区48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建立了电子户口档案;通过就业培训,永川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得到较大提升,2006年全区劳务经济总收入达到18亿元。
“国家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养了我,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的农村人,改变了我们农村人在城市里的生活面貌,我们进城之路会越来越宽。”王科说,他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有1500多元,还被提拔为公司的经理助理,对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