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0月20日电(记者 沈翀)武汉市民汤荣花住进廉租房已经4个月了,她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几天看新闻,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说得多好啊!以后像我这样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都会有个安稳的家了。”
汤荣花离婚后一直与患有智障的女儿相依为命。她说:“以前我们做梦都想有个家,现在是党给了我一个安稳的家。”
汤荣花所住的廉租房位于武汉市二七北路上的“黄埔人家”经济适用房小区,今年6月她与其他39户特困家庭住进了简装好的廉租房。汤荣花说,小区里有中央花园、宽敞明亮的图书室,还有专人服务的医疗间。
住进新房,汤荣花说前后反差太大了。“2002年我与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患有智障的女儿成了无房户,当时退休金就300多元,女儿有100多元的低保,她有病身边不能离人,生活真是特别难,哪里的房子便宜就租住哪儿。”
汤荣花说,这些年家里开销拆了东墙补西墙怎么也不够。得知政府为特困户提供廉租房后,汤荣花向街道办事处写了3次申请,今年6月她终于如愿以偿住进了廉租房。依旧沉浸在兴奋中的汤荣花,拉着记者参观她的58平方米的新房。她比划着说,你看,二室一厅,有卫生间、两个阳台,还是南北通透,这么好的房子每个月就33.6元的租金,我的亲戚朋友都羡慕得不得了,都说政府为老百姓办了实事。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加大对城市困难家庭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截至目前,这里享受到廉租房政策的特困户家庭已达到1.85万户。
采访中,汤荣花一直笑得合不上嘴。她说,一顺百顺,房子不用愁了,退休金涨到了700元,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
百姓心系十七大:“山区老百姓解决行路难更有盼头了!”
新华社成都10月20日电(记者 杨三军)“认真听了胡锦涛同志作的十七大报告,真的很解渴。特别是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咱山区老百姓解决行路难就更有盼头了。”80岁的四川宣汉县白马乡梧桐村陈来信老人兴奋地说。
陈来信是1953年入党的老党员,曾任梧桐村党支部书记30余年。说起这些年党的惠农政策,陈来信感慨不已:“现在农业税不交了,国家还倒给种粮补贴;娃儿们上小学、初中的学杂费全免了,住校还有补助……这些都是原来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情。”
陈来信告诉记者,梧桐村地处偏远的大巴山区,平均海拔1600多米,交通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十分不便。自2006年开始,新任乡领导带领乡村干部,组织全乡7个村掀起了村级公路建设高潮,受到村民的欢迎。
陈来信说,“以修路为例,村民主动筹资投劳,却没有一个人为此扯皮,更没有上访。这都是因为乡村干部充分发扬民主,把修路的决策权、资金使用权、质量监督权等全部下放,让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这路是越修越好,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亲”。
从白马乡政府到梧桐村的水泥路现在已修了一大半,每天陈来信都要到修路工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他说:“走在这又宽又平的水泥路上,我心里只有一个‘乐’字。”
陈来信坦言,“要想富、先修路”,路的问题对山区老百姓来说是最重要的事。路修好了,村民出行方便了,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也有了基础。但是,山区修路不比平原地区,需要开山、架桥,成本较高,乡亲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山区修路的支持力度。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讲到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陈来信欣慰地说:“有国家的支持,再加上村民的苦干,我们山区老百姓解决出行难更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