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中国农业大学:带着真挚的感情做贫困生工作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3月11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全国高校中贫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而中国农业大学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则达28%。“在中国,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大学,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命运,而是一个家庭的命运。学校多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就是为国家多输送了一个农业人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说。

    “我出身于江苏一个农民家庭,刚上大学填困难补助表时,只申请了伙食费15.5元。班主任根据我的家庭的实际情况帮我申请19.5元的助学金,这样每月我可以有4元钱的生活零用钱。秋去冬来,班主任看到我还穿着绒衣,就为我领来棉花票、布票和钱让我做棉衣。组织上的主动帮助令我非常感动,终身难忘。”瞿振元在谈到自己上大学时老师和组织对自己的关怀时仍充满感激。

    瞿振元认为,做贫困生工作要带着感情去做。不但学校党政领导要关心贫困生,所有教师都应关心他们。有感情才会千方百计地去做工作。学校有的老教师有时把贫困学生领到家中,当作家里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学校还开创了介绍经济困难学生亲属来京务工,以获得比家乡高一些的收入的新的资助方式。

    瞿振元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助贫困生的有效途径。用明天的钱上今天的学,既是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也是快速自主地解决困难的有效方式。

    今天贷款上学、明天挣钱还贷体现了一种权利与责任。一个时期以来,银行怕贷款收不回来成为坏账、呆账;学校也有同样顾虑。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对学生深入开展诚信教育,还以与学生签订诚信约定等方式从制度上加以约束。为保证学生诚实守信,学校也要尽一份责任,以多种方式帮助银行催还贷款。目前工作已初显成效,去年共有1925名学生与中国银行签订了国家助学贷款合同,贷款金额达1100多万元。

    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是作为教师的人教化作为学生的人的事业。所以要以深厚的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包括家庭困难的学生。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庭背景之别而有轻有重。古人尚能“有教无类”,今人理当教育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项工作是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的事业。(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