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5年第11次新闻发布会:
介绍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2005-08-29
[王旭明]: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出席我们教育部今年第11次新闻发布会。又是一年一度开学时,每当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总是有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一大批同学即将跨入各级各类的大学校门健康茁壮成长,忧的是在这些同学里面总有部分同学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关注,我们也特别注意到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我发现媒体的报道最近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困难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进行了渲染,有图片、通讯等形式。另外,我发现一些企业家、一些企业出于善心对这些同学进行了捐助,我们的媒体对此大篇幅报道,这些都是好的。但我们应该知道近几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政府对困难学生上学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奖、减、贷、助、免一整套助困难学生上学的政策体系,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由于受助面广,受助人多,特别是被支援方和支援方形成良性互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充满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政策执行情况如何?今天我们就此向各位做一介绍。 [14:04]
[王旭明]: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先生、教育部学贷中心主任崔邦焱先生、教育部学贷中心副主任张光明先生、教育部财务司高教财务处处长徐孝民先生。首先请教育部学贷中心主任崔邦焱先生介绍关于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 [14:06]
[崔邦焱]: 下面我介绍一下在推进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各项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方面,教育部、财政部所做的工作: [14:08]
[崔邦焱]: 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颁布后,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立即就落实工作在全国做出了部署。两部决定以中央部委属高校为突破口,召开了有关高校分管领导参加的会议,要求所有中央部委属高校必须在秋季开学前基本按新机制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14:09]
[崔邦焱]: 2004年9月,为了有效推动地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分管领导及时召集10个高教大省的教育、财政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面对面地沟通、协商,推动这些地区尽快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14:09]
[崔邦焱]: 2004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在重庆召开了全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两部分管领导到会讲话,再次向省级财政、教育部门提出严肃要求,并在会上宣布,对国家助学贷款落实好的省(区、市),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予以奖励。 [14:09]
[崔邦焱]: 针对部分省、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较为缓慢的情况,教育部、财政部在去年10月、今年2月、5月多次组成工作督查组分赴新疆、海南、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黑龙江、湖南、贵州等地进行检查、督导,推动了这些地方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14:09]
[崔邦焱]: 2004年11月,针对部分部委属高校没有及时与中国银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的情况,教育部发出电报通知,要求这些学校必须在一周内落实。2005年6月,教育部主管部领导又邀请尚未与中国银行相应分支机构签署全面银校合作协议的17所部委属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专题谈话,明确要求这些高校必须在6月底予以落实。目前,这些学校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及时完成了全面银校合作协议的签订工作。 [14:10]
[崔邦焱]: 一年来,教育部主要领导多次亲自给部分省、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打电话,要求克服困难,加快工作进度。分管领导还利用出差机会,检查督促了有关省的高校资助工作。 [14:10]
[崔邦焱]: 从2005年起,改“国家奖学金”为“国家助学奖学金”,增加了经费数量(从每年2亿元增加到每年10亿元),扩大资助范围,修订了管理办法。目前,《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已下发各地方、各部门、各高校执行。按照新的管理办法,由中央拨专项经费设立的这项助学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两部分,其中国家奖学金用于资助5万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53.3万名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费开支,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 [14:11]
[崔邦焱]: 为保证今年新考入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入学,2005年7月,教育部向各地、各有关部门、各高校发出《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今年新学期开学前,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全面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必须继续执行好“绿色通道”政策,确保新考入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均能顺利入学。 [14:11]
[崔邦焱]: 为使今年新考入高等学校的新生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办理程序,教育部、财政部印刷了400多万份《国家助学贷款指南》,要求各高等学校在寄发入学通知书时,必须同时附上《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确保新考入高等学校的新生在入学前就能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和有关规定。 [14:11]
[崔邦焱]: 为督查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资助工作情况,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于2005年8月1日至9月15日开通了24小时专人值班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投诉电话,以接受贫困家庭学生及其家长对资助工作不力的学校的投诉和有关政策咨询。 [14:11]
[崔邦焱]: 为使国家资助政策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能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解除贫困家庭学生及其家长的担忧,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出台后,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四部门及时组织了新闻发布会;同时,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分管领导、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又分别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站等媒体,通过不同形式,比较全面广泛地介绍政策,解答问题,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均比以往加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4:14]
[崔邦焱]: 下面介绍一下高校资助工作局面出现的显著变化和取得的成效:基本数据。近日,教育部对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 [14:14]
[崔邦焱]: 自2004年6月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以来,全国已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审批合同金额51.5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153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2.5亿元。 [14:15]
[崔邦焱]: 其他各项措施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总金额约40亿元,共资助约420.3万人次。其中,用于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各种奖学金发放金额为17亿元,资助学生约149万人次;校内学生贷款发放金额为3.7 亿元,发放人数约10.7万人;勤工助学资助金额为8.9亿元,资助人数约138.7万人次;特殊困难补助发放金额为4.7亿元,发放人数约98.9万人次;学费减免金额为5.7亿元,减免人数约23万人。 [14:15]
[崔邦焱]: 另外,2004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学生约29万人,占贫困家庭学生数的11%。 [14:16]
[崔邦焱]: 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进情况。中央部属高校已全部按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凡符合政策规定的申请贷款学生基本上可及时得到贷款。部委属高校中工作开展较好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 [14:17]
[崔邦焱]: 地方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也在逐步推进,绝大多数地方的高校按照新机制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并已开始贷款审批和发放工作。2004年6月以来,湖北、河南、山东、辽宁、安徽、河北、广东、上海、云南9个省的贷款合同金额均已超过1亿元,另外,贵州审批合同金额达到0.95亿元,工作进展较快。 [14:17]
[崔邦焱]: 对全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评价。以上表明,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心和关怀,教育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行、会)密切配合,认真工作,不断推动有关政策,特别是重点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贯彻落实,高校资助工作的整体状况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资助金额和资助人数比往年都有较大增长,基本保证了考入公办普通高校的新生和在校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今年以来,各地、各高校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正在逐步到位;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反映政策不落实的来电、来函明显减少,贫困家庭学生对克服困难、正常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和决心明显提高,社会各界的反应也普遍较好。 [14:18]
[崔邦焱]: 当前此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有少数省、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情况不理想。2.一些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仍然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3.一些必要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全到位。 [14:18]
[崔邦焱]: 今后工作方向:1.加大检查督办力度,力争在新学期开学后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2.认真做好国家助学奖学金的评定和发放工作。3.督促各地、各高校,按日前教育部发出的通知,在新生入学时认真做好“绿色通道”工作。4.拟采取几项强制性措施,进一步切实推动工作不力的有关省、自治区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5.进一步做好正面宣传报道工作。6.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财政困难且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得好的省份,给予奖励支持。 [14:19]
[王旭明]: 谢谢崔邦焱主任,通过崔邦焱主任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国家助学贷款这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这项政策前段时间实行以来取得的进展,以及这项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下面有请主管这项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讲话。大家欢迎。 [14:21]
[张保庆]: 资助困难高校学生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满意解决的问题。所以,每年开学前后,都要跟大家通报这个事情。说实在话,我实在没有更多新的话要讲。但从我个人心情来讲,想再给大家补充一点个人看法,供各位参考。 [14:22]
[张保庆]: 这件事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已经抓了六年了。去年在政策与操作机制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和过去相比有所突破,但从全局来看还不理想。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资助困难学生工作,为什么?一般的理由大家都知道了,我想强调几点。现在看报纸上都提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要公平,这个问题很对。但在中国现实情况下,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公正,要实现区域间、学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在短期内还是一个做不到的梦想,但如果把资助困难学生工作解决好,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如果能真正保证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我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就是中国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的最好手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比空喊要强。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14:25]
[张保庆]: 第二个看法,今天主要讲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们高校一天到晚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德育工作,如果这个学生家里有困难,没人管,学都上不下去,那还有什么思想工作可做呢?所以我就说这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几年前就讲过,人的一生中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可能遇到困难,如果遇到困难之后有人帮一把,如果迈过这一关就很可能改变他一生的命运。有了困难之后谁来帮,我常讲一句话,如果是亲戚朋友帮,固然可以,但意义不一样。我们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如果一个学生在上学中遇到困难,是党和政府出来帮助他,我相信这个人如果完成学业了,将来有所作为了,他不会忘记国家。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浅显,但很多人就没有领会到这一条。我们不是老讲培养接班人吗?不能空喊啊!所以我强调的这两点,应该是我们的初衷。必须把这件事做好。 [14:27]
[张保庆]: 还有一个立足点,中国这些年虽然经济发展了,但中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十一五期间及其以后,城镇化建设加快,但现在还有8亿的农民,虽然近些年来国务院采取了很好的措施,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如果农民只靠种粮食提高收入的话,是有困难的。如果家长主要靠种庄稼供孩子上大学,实际上困难会很多。农民子弟中有很多优秀学生,如果这些农民优秀子弟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大学了,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如何体现?所以这件事一定要做好。为什么我说现在做得不太理想呢?据我所知,就高等教育来看,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了,从政策设计本身来看,如果真落实了,那我们今天这个会就不用开了,问题就早解决了。现在的问题关键是落实。 [14:30]
[张保庆]: 今天我主要讲国家助学贷款,但在宣传时不能只宣传这个。因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资助高校困难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还有很多政策,宣传的时候要一起宣传。比方说我们现在老讲在校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是1300万,今年招完生之后可能要超过1400万。我们反复调查,同志们也在用这个数字,20%是困难学生。那么高校真正困难的有270万左右。我们现在不是有很多政策吗?有困难补助,困难补助每年中央有、地方有,学校也有。比如说“绿色通道”制度,每年开学后先让他入学,然后再减免学费。还有奖助学金。我们中央设立的奖助学金进行了改革,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过去财政部每年是2个亿,去年增加到10个亿。奖学金奖的是品学兼优的,后来改成奖助学金,主要支持特困学生,给每个人每月发150元,仅仅这一项政策,每年约60万大学生可以得到帮助。60万是什么概念呢?我们过去说20%的困难生中有5%是特困生。1350万的5%正好是近70万。有了这项政策,大致可以解决特困生的生活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勤工俭学,还有学费减免,还有助学贷款。还要求每个学校从所收学费中拿出10%再分配,资助家庭困难学生。总之,我们想来想去,就高校这块来讲,资助政策基本完善了。 [14:36]
[张保庆]: 现在,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国家助学贷款呢?先分清两个概念,有些报纸在宣传时总混淆,即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贷款。商业贷款就是由学生家长出面到银行贷款,这个也提倡。我们现在讲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政策性贷款。它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倡导、贴息,并具有其它不少优惠条件的贷款,对象是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现在仍有一些地方,不去推动国家助学贷款,老在喊商业贷款。我看是故意避重就轻。国家助学贷款有两个特点:资助额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项制度不落实主要有几个原因:一些地方的领导不重视此事,没有认真抓。一些领导可以拿出许多钱搞政绩工程,就是不愿拿出一点钱(指利息)去支持这件事。现在还有8个省(区、市)没有动作,我们一天到晚喊,他就不动,是不是他省里困难到这个程度呢?我看不是这个问题。再怎么说,拿出一点钱来贴息,我看没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主要领导不重视,事情就干不成。还有一些学校的工作也不落实。一些金融机构,也不愿做这件事。 [14:37]
[张保庆]: 还有,我发现一些学生家长或学生本人也不认真了解此事 。比如,我看到有些报纸和电视台报道某一学生家长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没钱不知道怎么办,有的故意煽情并号召募捐。为什么会不知道怎么办呢?现在,每年高考前,我们有关的小册子都送到高中毕业班,要求高校在发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时都要写上资助政策。我看,有些学生家长根本不看,有些学生也根本不看。有关媒体也做了大量工作,我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就很好,但也有一些电视台在渲染气氛,说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又喜又悲,不知道找谁?怎么不知道找谁?找学校,找教育部门,找政府!这种报道形成的印象,好像政府没在管这个事情,这就本末倒置了。 [14:39]
[张保庆]: 一些地方学校的不落实问题,我看主要是思想不重视。所以这次宣传该怎么办呢?光发牢骚也解决不了问题。下一步的宣传,新闻办已经有安排了,按这个办。必须再深入宣传。为什么呢?今年和去年比,尽管我自己觉得问题没有全部解决。比如,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条,如果每学年能够贷出100亿,这项政策基本上就算落实了,加上其它措施,就基本能够保证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大学。但我们从2000年喊到现在,只搞了120亿。去年就有突破。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贷出了50多亿。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一下。各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什么?要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困难学生的关心与关怀,宣传已取得的成绩,宣传已出台的政策,宣传做的好的地方、学校与金融机构,要让社会、学生、家长了解情况,增强信心。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对国家助学贷款这项政策的信心比过去强了。过去是每年几百封信,到现在是比较少了。 [14:44]
[张保庆]: 另外,过去有人说我们在空喊,就是落实不了。但现在这种说法少了。我也觉得这件事的关键是落实。我去年在网上听到一句话,听了很伤心,撞到我心中的痛处。就是说我在讲空话、在作秀。我最怕这个。但必须不断讲。因为我们确实在诚心诚意做这件事。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都在关注这个事情。我要拜托大家,发挥各个媒体的长项,认真做好宣传。 [14:44]
[张保庆]: 根据大家提的问题及近来在报刊上的一些争论,我顺便再讲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掌握。现在有个别媒体,对一个问题炒作得也比较厉害,说是教育致贫。这句话有一点道理。因为现在上学成本高了,如果一个农民家庭,我看不单是农民,就是在座的各位,如果家里有两三个孩子上大学,恐怕也会负担不起。这样的事情不管放在哪个国家,大概都不行。家里一下供四五个大学生,当然会穷了,谁都得穷。在外国得穷,在中国更得穷。换句话,让孩子都上大学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要量力。例如,我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姊妹兄弟六人,都上是上不起的。为此,全家人在一起商量,最后只能让我和二哥上学,其他人就放弃了。我讲这些话,是希望一定要清醒、理智地看待这些事情。中国的国情就是如此。不能把这样的事归结为国家和政府的过错,更不能随便说成是上学致贫。 [14:46]
[张保庆]: 还有,就是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有没有不诚信的问题?有。但从全局上看,科学的角度看,还不能得出大学生不诚信这个结论。因为最早的助学贷款是2000年开始,按当时规定,是八年还款期。到2008年才算一个周期结束。到那时才会有一个较准确的判断。现在还不能说大学生不诚信。第二,从整体来判断,我不相信我们的大学生会是一个不讲诚信群体。如果是这样,国家还有前途吗?第三,即使有一点国家助学贷款形成了一些呆坏帐,天能塌下来吗?现在有些人过分强调这个问题,我看也未必是真为国家的金融机构担心。这个话何况也不是我说的,朱镕基、李岚清都说过。我说句难听话,恐怕是不想搞国家助学贷款德一个借口。第四,我讲这些话,并不是鼓励学生不按期贷款。相反,我们已经从机制上在防范这种风险,并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 [14:51]
[张保庆]: 还有一个情况,一些大学反映学生欠交学费的问题。有没有欠交学费的问题?有。但对此事也要正当判断。因为早在2000年,就规定,学校要从所收学费中拿出10%再分配,用以资助困难学生。每个学校都这么办了吗?有些学校反映欠了几千万学费,是这样吗?如果每年都拿出10%,恐怕这些年积累起来,就是几千万。这几千万中,大部分本来就是该用于减免学费的。因此,不能把欠学费与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如果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确实抓好了,欠学费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14:51]
[张保庆]: 还有个别学生家长,通过电视台搞募捐,我也不赞成。因为政府不是没有措施,不是没有政策。这种做法肯定有问题,也用不着这么干。国家这么大,这样干只能解决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我们要解决的是几百万人的问题。有用吗?所以类似这样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要注意。否则,就模糊了政府形象和政策的形象。个别人在那里瞎咋呼,反倒他成了救世主了。再比如,现在义务教育固然有一些经费困难,但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还是靠政府拿的。我们每年要用一、两千亿在支持义务教育。有些人和团体,想为义务教育办点事情,可以,但要雪中送炭,不要搞锦上添花,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喧宾夺主。我是从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考虑,如果搞过头了,就本末倒置了。都会发出一种错误的信息。当然,我也知道,每个媒体都有每个媒体的情况,想搞点亮点。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搞一些亮点我也不反对。就我国的情况来看,有一些困难的学生是正常的,且是一个长期现象。即使全面建成小康了,贫困学生恐怕仍会照样存在,只是贫困的程度不太一样而已。政府的责任,就是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14:56]
[张保庆]: 我们讲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要公正,这是一个大题目。这个大题目到底该怎么做呢?如果大家共同努力,把家庭困难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就算向教育公平、公正迈进了一大步。我给大家透个底,现在还有400多所高校、八个地方没有认真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对此,我们会采取一些严厉措施。这一段先宣传成绩,下一段我们再商量,对一些地方老不听招呼、老不执行国家政策的地方与学校怎么办。得有几条硬措施。但过一段时间再说。我们和财政部商量来商量去,这件事没有理由搞不好,非下决心搞好不可。现在看来光有钱也不行。 [14:57]
[张保庆]: 我感谢大家。中央各大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基本调子是把握得好的。少数地方报纸,报得不好。也没什么了不起。今天,我希望大家对这件工作的宣传上,再动动脑筋。因为这个事情已经宣传了好几年了,但今年怎么弄,大家都动动脑筋。再努把力,把这项工作再向前推进。 [14:58]
[王旭明]: 谢谢张保庆副部长,张保庆副部长的讲话论述了搞好国家助学贷款的深刻意义,以及当前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重点工作和难点。我觉得他概括的很准确,部分地区助学贷款工作不力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就是有些地方、部分高校、银行不重视这项政策,不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作为国家助学贷款最初参与者,也是积极大力地推动者,张保庆副部长带着对广大学生的深厚感情来抓这项工作。很多媒体在采访张保庆副部长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去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和张保庆副部长对话了两个小时,中国教育电视台请张保庆副部长现场访谈以及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湘等对张保庆副部长的采访等,大家从中都深切感受到张保庆副部长带着感情来推、来抓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他讲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讲到国家助学贷款的作用的时候常常潸然泪下。希望大家向张保庆副部长那样,带着感情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大家共同来推动这项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15:05]
[中央电视台记者]: 张部长,您刚才提到八个省毫无作为,很多人听了之后都很气愤,能否说说这八个省是哪些?他们之所以无作为,有没有共同地方?您刚才说到落实,有哪几条能够帮助落实做得更好?在这几条做好之后,今年能够预计贷出多少? [15:06]
[中央电视台记者]: 根据您刚才介绍的材料,助学金135.5万名贫困生,但还有一部分只能走助学贷款,而将来他是要还的。以后哪些人可以拿助学金,那些人要还贷款,之间如何处理公平问题? [15:07]
[张保庆]: 工作搞得不理想的地方是海南、天津、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 [15:08]
[张保庆]: 还有一件事情也要讲一讲。就是一些高校不愿意与经办银行签订全面的银校合作协议。所谓全面合作,就是经办银行为某一高校承办的国家助学贷款,这所学校的其他银行业务也应交这个银行办。因为如果只承担国家助学贷款的话,银行要赔。如果把其他银行业务也开展起来,可以以丰补欠。我看这是一个“双赢”的政策。对学校来讲也是不吃亏的。但有些学校就是不愿干,有个别报纸也在炒作这个事情。说好象不科学了。我给大家说句实在话,学校没什么站得住的理由不去这样做。个别学校不愿这样做,说白了,恐怕其中有说不清的东西,如此而已。 [15:19]
[张保庆]: 我们原来说特困,实际上就是说连饭都吃不饱的学生。对这些学生,问题是必须得解决的。但在一些学校,确实存在着不该拿到助学贷款的人拿到了,该拿的却没有拿到。怎么办呢?就是加强工作透明度,追究责任,加大监督与查处力度。我们已要求每个学校都成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贫困学生。还要求学校的副校长、副书记亲自管这个事情。 [15:20]
[崔邦焱]: 国家助学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过程中的公平问题。首先国家助学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都是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措施,国家助学奖学金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支持贫困学生家庭的重要措施。我们印发了国家助学奖学金的办法,评定和发放过程中都有一定的标准和条件。首先是国家助学奖学金,主要是用于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品学兼优。而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是用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评定之后要公示,要接受监督。还要加强检查。不排除个别学校在评定过程中会出现不平等的地方,我们要检查,可以投诉检举。国家助学贷款获得者,同时可能得到国家助学金。因为家庭困难,还有生活费、学费、住宿费都要解决,仍然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奖学金,我想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都需要奖学金。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我们国家对这部分学生的助学贷款一定要落实。 [15:21]
[华夏时报记者]: 我在来之前搜索一些网站,看到最新的文件。上面有针对治理教育乱收费出台的相关政策。再加上今年2005年教育部和监察部严厉禁止学校违规收费,落实政府对教育的政策通知,要求我们政府在教育方面能有更多的作为。因为您是部长,请您说说政府投入在教育方面应该是什么样的责任,树立什么样的地位? [15:30]
[张保庆]: 政府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主要投入做主体。对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我认为当前影响中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有几个很重要的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滞后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或者说,当前国家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5:31]
[张保庆]: 关于乱收费问题很复杂,必须标本兼治,首先政府投入一定要到位。政府该拿的钱一定要拿足,不能向老百姓转嫁。比如说义务教育中的乱收费,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不到位,其次才是一些地方教育机构,学校,包括一些基层政府在乱收费。 [15:32]
[张保庆]: 高校的乱收费就同义务教育不一样,主要是一些高校在变相乱收费。中央和国务院三令五申坚决反对高校乱收费。自2000年以后,每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发文,强调稳定教育收费,坚决制止乱增加。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高校收费确确实实是高校补充经费不足的一个重要手段,致使少数高校不择手段增加收费。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也不到位。我们讲,这些高校收费只是对政府投入的补充,绝对不能代替政府对教育的正常投入。现在一些地方恰恰以收费代替政府对教育的正常投入。 [15:32]
[张保庆]: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政府这几年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太多了,牺牲了义务教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把发展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对立起来是错的,其次,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十一五期间,我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为什么?我给大家讲一个数字,1998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340万,去年达到1350万,今年要超过达到1400万,在校人人数增加了1000万。按照教育部的成本来核算的,每增加一个本科生,国家要拿出5万左右的投入。也就是说实现这个增量要投入5千亿。而实际情况,这些年,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靠三条:一靠收费,二靠贷款,三靠后勤社会化改革。 [15:47]
[张保庆]: 现在还有一个说法,说高校在搞圈地运动,说高校在乱贷款。我看也不正确。总的来看,高校发展需要用地。多年的标准是一个学生一分地。至于说贷款,我看适当贷一些也是完全可以的。我今天讲了一些看法,不一定都对。只是希望对很多事情要认真琢磨琢磨。我在教育部最深的体会就是教育太重要了、搞好教育又太难了。谁都可以评价教育,但真正懂教育者不多,真正对教育负责任的也不多。 [15:49]
[张保庆]: 再往深处讲,如果不真把教育搞上去,全面建设小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恐怕都难顺利实现。希望大家都真心诚意地支持、关心教育。我扯远了。今天的这次发布会,主要还是希望到会的各位朋友,认真宣传一下前段关于资助困难学生的工作。谢谢大家! [15:49]
[王旭明]: 各位很关心张部长讲话当中提到教育部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强力推动助学贷款工作,我们会在适当时候发布。谢谢各位,再见。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