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时政专题
 
 
航天人语——神六发射第三天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黄明、田兆运、孙彦新)

    关键词:轨道维持、测控通信、国际合作

    “我在太空已不再孤单。”

    ——第一位美籍华人宇航员王赣骏

    背景:截至2005年10月12日,随着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的顺利升空,人类已有451位航天员飞上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就,也是人类航天的巨大成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背景:当今世界,国际航天合作越来越多,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中国正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在卫星发射、空间实验、空间探测等多个层面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太空俱乐部出现了又一个大国,我们为中国朋友感到高兴,准备与中国在包括载人航天在内的所有领域发展合作。”

    ——俄罗斯航天署副署长尼古拉·莫伊谢耶夫

    背景:俄罗斯《独立报》13日撰文,中国神舟飞船的性能远远超过俄罗斯的飞船,容量更大,动力装备系统也远远胜过“联盟”飞船。专家介绍,中国神舟飞船总长8米多,飞船轨道舱有效空间约为9立方米,航天员可以较为自如地转身,做各种操作。

    “我这里有许多30多岁的‘老英雄’,对于我手下的这支年轻的队伍,我时刻怀着一种欣赏和感激的心情。”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席政

    背景:一支平均30岁的青年队伍成为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的主力军,席政谈起这支队伍时既自豪又感动。

    “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从论证、规划、设计到建设,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它不仅促进了技术发展,也带动了民族相关产业。”

    ——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背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攻克关键技术,带动民族产业发展,这是科技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谈到测控通信系统的建设时,于志坚不无自豪。

    “神六开启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环境实验。”

    ——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

    背景:我国创建了一套具有中国航天测控特色的轨道确定算法,精度可以控制在米量级,完全满足神六飞船对测控的要求。我国开发的浅层风预报辅助决策系统,可以预测飞船着陆时距地面300米范围内的气候条件,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

    “航天员都是天生的。”

    ——航天员系统负责人吴川生

    背景:航天员天生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航天生理功能,能承受10多个G的超重值,相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战斗机飞行员一般只需承受3-5个G。

    “俄罗斯航天员用生理盐水浸泡的纱布擦拭牙齿,我们的航天员比他们舒服。”

    ——航天员医学监督医学保障研究室主任李勇枝

    背景:我国科研人员准备了一种类似口香糖的清洁剂,供航天员餐后使用,可以达到清洁口腔的效果。用来“刷牙”的还有用无菌纱布做成的纸套和一种能吃的牙膏,既除味又增白。

    “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中,发射和返回是最关键、风险最大的环节。”

    ——中国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研究员潘厚任

    背景:发射段飞行环境条件恶劣。返回段飞船外表温度高达1600多摄氏度,而舱内还要保持在20多摄氏度,这一环节很关键。飞船离地80公里到40公里时进入“黑障区”,无线电通信中断,这个阶段最令人紧张。

    “未来我国要开发中继卫星、航天器空间对接等技术,实现‘嫦娥奔月’。”

    ——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

    背景:中国航天人的豪迈与自信溢于言表。

    “飞船与地面联络的声音和画面全靠通信系统保障,通信能不出问题就是幸运,出问题不受批评就相当于受表扬。”

    ——测控通信系统通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晋东立

    背景:声音与画面是最直观的,晋东立感到肩头沉重的压力。

    “随着飞船返回时间的日益临近,我们对顺利完成任务越来越充满信心。”

    ——主着陆场气象预报组组长李永辉

    背景:神舟五号只运行21小时23分钟,所以天气预报比较准确。神舟六号运行多天,气象难以预测。神六主着陆场的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浅层风预报和高空气象参数探测能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