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王经国、何坤) 神舟号飞船飞行程序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发射阶段、轨道运行段、返回段、轨道舱留轨运行段。
发射段:当运载火箭离开发射台后,飞船上的相关逃逸和救生系统进入待命值班状态,8种预定救生模式随着飞行时间或飞行状态或飞行轨道参数的变化进行切换,确保发生故障时立即进入相应的应急救生程序。同时,推进舱推进子系统在起飞后130秒开始实施使用准备工作,随后进入泄漏故障的自动检测与处理程序,为入轨后的飞船姿态控制做好准备。
在运载火箭抛整流罩前要进行飞船与地面通信的测试,以便实现地面对飞船的跟踪、遥测、遥控,以及对飞船下行图像的接收和航天员与地面的双向通话联系。
轨道运行段:飞船入轨后,通过控制制导与导航分系统建立飞船轨道运行飞行姿态。随后,太阳电池阵展开。
在飞船入轨阶段,地面测控网对飞船进行跟踪和测轨。正常飞行情况下,飞船在第5圈飞行到远望2号测控区时飞船进行变轨。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从在轨道运行段的第3圈开始就由地面向飞船注入“自主应急返回控制参数”,一旦发生紧急故障,航天员可以通过键盘操作中止飞行程序,并实施自主应急返回程序。
当飞船决定返回时,在飞船制动点火前约150秒左右,由船上程控和地面遥控发飞船第一次返回调姿指令,随后,再发轨道舱与返回、推进舱解锁分离指令。
返回段:在接收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信号后,程控和遥控发第二次返回调姿指令。
当飞船制动结束后,进入惯性滑行飞行,当飞行高度降至145千米时,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随后,返回舱进入再入姿态调整,进入大气层后升力控制开始,在20公里的高度时,升力控制结束。当返回降落至10公里高度时,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弹掉主伞舱盖、拉出引导伞、减速伞,然后拉出主伞,返回舱乘主伞下降,在距地面约1米时,点燃反推火箭发动机,返回舱以不大于每秒3.5米的速度实现软着陆。
轨道舱留轨运行段:轨道舱与返回推进舱分离后,经过消除分离姿态偏差、引入红外信息、建立运行姿态、控制太阳电池阵跟踪等程序后进入正常留轨飞行状态。地面测控网对轨道舱进行跟踪。在轨道舱过测控区时,一般都要安排数据注入,同时下行工程遥测数据。
神舟号飞船的轨道舱留轨利用飞行时间长达6个月,其姿态控制主要依靠惯性动量轮系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