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眼下,一场新能源革命正在长三角地区悄然兴起。上海“借”风“生”电,到明年将有5000多万度电是利用东海上的海风发出来的;总投资3000万美元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日前在江宁科技园试产成功,江苏要做光伏产业的全国第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使身陷能源困局的浙江有望缓解电荒。同时,一大批与发展新能源配套的政策、法规已在两省一市相继出台。这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将以能源革命为契机,继续领跑中国经济。
上海篇 率先实行绿色电力机制
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消息,到今年年底,上海使用“绿电”即风能发电可达2000万千瓦时。据不完全统计,仅15家企业就订购了1068万千瓦时,加上“绿色”电力优先销售的政府机关、外国领事馆和申请使用绿色电力标识的其它用户,风电还会出现不少缺口。而沪上居民个人也踊跃加入订购风电行列,这标志着上海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行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
在不断持续的能源紧张中,许多人想到了利用新能源。有专家称,临海滨江的上海非常适合风力发电。据悉,目前,位于奉贤区的风电场已经建成使用,每年可输出的风电已达748万千瓦时;今年,位于崇明、南汇的风电场也将投入运行。到明年,这3个风电场的风电年输出量将达5368万千瓦时。以2003年上海居民的人均生活用电量484千瓦时计算,足够11万上海人一年的生活用电。
上海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除内蒙古之外最适合于风力发电的地区之一。上海50米高度的年平均风速是每秒6.7至7.1米,年有效风力累计时间在7300小时以上,风电资源丰富,而且海上的风能较陆地更为充足,发展空间极大。事实上,上海周边大量的滩涂和浅海区域都可用于建设大型的风力发电场。由于风车在上海还属新鲜事物,崇明和南汇的这两个风电场还有望成为旅游景点。风力发电十分环保,有资料显示,风力发电一度,就可相应减少960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上海市的一些专家也已提出发展海上风电场的建议,其中还有一项创意——在芦潮港至洋山的跨海大桥两边兴建2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所发电力则可通过大桥内的电缆传输上岸。据悉,目前这一设想正在由有关部门评估审议之中。但不管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民将用上越来越多的风电。
浙江篇 垃圾高温焚烧生产电力
今夏,浙江省依然饱受缺电之苦。西湖区域景观灯被迫关闭,企业拉闸限电成为常态,居民用电受到威胁,浙江省已成为中国头号缺电大省。“电荒”阴影同时还牵动着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供需神经。因此,改变能源结构,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走循环高效的节约型道路,成为近年来浙江省能源开发利用的“重头戏”。
据介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一直是世界工业化国家着力解决的一大难题。传统方式是自然堆放、卫生填埋等,这不仅占用大面积土地,而且造成长期、严重的二次污染,尤其对地下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不可低估。采用现代工业技术,将垃圾高温焚烧,生产热能与电力,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最环保、最经济的途径,被世界发达国家列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70%至80%。
杭州余杭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是浙江最早涉足垃圾焚烧发电的企业。这家1998年8月投产的企业,日处理生活垃圾150吨,每天可生产电量43万多度。垃圾焚烧既可减少垃圾存量,又能将其转化为电能,一举两得。来自浙江省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省已投产的8家垃圾焚烧供热发电企业,分布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嘉兴等市,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总能力为4010吨,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9.53万千瓦,可生产电力468万千瓦时和大量热能。据不完全统计,这批企业累计已“消化”垃圾120万吨,生产电力3.7亿千瓦时。此外,这个省尚有金华市热电厂等4家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在抓紧建设或筹建,设计日处理垃圾总能力2100吨,发电装机容量5.4万千瓦。大量有害的城市生活垃圾,在浙江正悄然变为一种资源,垃圾焚烧发电正迅速发展成为一项环保产业。
近日,浙江省又有一家垃圾发电厂在温岭启动开工,浙江省的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将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水平。业内权威人士认为,浙江省垃圾焚烧发电已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安全化”的要求。其中,杭州等市区的居民生活垃圾发电,甚至已经实现了工业废渣零排放。而据了解,浙江省垃圾焚烧供热发电的尾气排放已远低于欧盟标准。
江苏篇 把太阳光变成绿色能源
日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基地在江苏江宁科技园试产成功。该基地由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投资,年产100兆瓦,高出目前全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总和的一倍,预计到2008年还将实现产能600兆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之一。江阴、南通等市相继致力于太阳能电池的开发生产,这标志着江苏省光伏产业走上了一条集群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只够人类使用44年,天然气仅够使用62年,煤炭只能使用230年。对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人类社会而言,尽快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太阳能的产业开发规模最为显著。由于不用燃烧任何燃料,也不会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太阳能被喻为最清洁的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如果有机会经过江苏省境内,那么,你随处可以看见太阳能的身影。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上安装的是太阳能蓝闪与黄闪警示灯,徐州市公交站台用的是太阳能照明,在城乡千家万户的屋顶上,太阳能设备源源不断地提供着高效洁净的新能源。
光伏业的技术核心是生产电池片的产业规模和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对于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来说,目前保持世界最高纪录的正是中电光伏的总经理、国际著名光伏科学家赵建华博士。赵建华向记者介绍说,太阳能的能量是每平方米1千瓦,而他开发制作出的当今世界上最高效率的硅电池,其转化效率已达24.7%。以赵建华为首的科学家团队长期从事硅原料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不断刷新光电转换的世界纪录。现在,他们正以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为生产研发中心,以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加快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和研发步伐。
不久前,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为新能源发展铺平道路。《意见》明确指出,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实行还本付息的价格政策,并可按照略高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来确定电力价格。电力市场建立初期,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暂不参与电力市场竞争,电量由电网企业按政府定价或招标价格购买。电力市场运行较为成熟时,统筹制定电网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销售电价。同时记者获悉,江苏省政府正在筹划太阳能发电“一千个屋顶计划”,部分新能源企业也正在酝酿成立“江苏省新能源促进会”。
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没有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太阳光转化作为绿色能源,在生产规模、核心技术、政府支持力度上,江苏的光伏业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德国、荷兰、奥地利、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的外商纷纷前来江苏,定购太阳能电池。据预测,在世界市场上,至少5至7年内,绿色光伏产品将是卖方市场。(赵维光 冯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