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民增收难是农村工作的重点,河北霸州始终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点,用发展民营经济、拓展第三产业、开展定单培训、伸展服务机构这四把金钥匙一举解开了农民增收困难的锈锁,仅今年上半年,就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982元,同比增长21.9%。同时实现全市财政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32.1%。
钥匙一:“发展民营经济,解开“就业岗位锁”
霸州是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县级市,由于处于九河下稍,土地低洼盐碱为一大特点,因此农民以土地增收的空间不大。为了实现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增收,霸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的发展又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途径。近年来,霸州市加大民营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工业化,利用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逐步实现了农工之间的良性互动。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已实现了三个“80%”,即创造了80%以上的财政收入,转移了8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了80%以上的现金收入。
总人口74927人的胜芳镇,适龄劳动力达33063人,占总人口的44.1%。全镇拥有5420家工商户,其中个体户4208家,私营企业1212家。迅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为镇里提供了6万余个就业岗位,不仅完全吸纳镇内所有劳力,而且每年有近3万外来务工人员云集这里。从1999年到2004年,霸州个体私营企业由17887家增加到24300家,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不仅为全市3万名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为外省市近5万名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转移了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而且有利于土地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信安镇共有工业企业89家,主要有钢铁、机械加工、塑料加工、玻璃、印刷、地毯、制鞋等行业,去年工业总值达26亿元。仅13家钢铁企业就解决了全镇2500余人的就业问题。个体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大批农民走出了土地,同时“成就”了一批农业承包大户。据统计,该镇仅棉花承包大户就有五个,少则一两千亩,多则四五千亩。并建成了棉花加工厂,形成生产加工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钥匙二:“拓展第三产业,解开“就业空间锁”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产业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霸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不断加大农村城镇建设力度,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对农村人口的吸引作用和承载能力,为农村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全市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立足区位和交通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近年来,全市累计投资26亿元,完成了商业街、步行街、文化中心、市一中医院病房楼、门诊楼、益津商贸中心等28项重点工程。市区的天祥路、市府道东延工程的修建、隆泰小区的开发形成了若干个商业带,并提供了近3000个就业机会,极大地推动了城市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退二进三”也成为一些企业起死回生的有效措施。霸州市钢窗厂由于受到铝合金、彩钢门窗生产的强烈冲击,企业濒临倒闭。新的领导班子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承租人先期预交租金的方法,向社会吸纳资金1600万元,建起了占地20亩的兴华商业城。财政没出一分钱,没贷银行一分款。商业城的投入使用不仅安置了本单位123名下岗职工,而且还为社会提供了1000多个摊位,安排其它单位下岗职工300余人,社会从业人员1000多人。
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霸州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又一主要途径。霸州镇贾庄村是霸州市典型的城中村。他们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成了益津综合批发、木材、钢材、陶瓷、果品蔬菜批发、装饰装潢、服装鞋帽、小食品百货八个各具特色的批发市场。村民收入的90%以上都来自于第三产业。
钥匙三:“开展定单培训”解开“就业技术锁”
要熟练工不要学徒工,是现行企业用工的一个特点。因此,劳动力素质与用工需求不相适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霸州市积极发挥全市现有优势和一些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的作用,采取“定单、定向、定员”的培训方式,先后和市内外多家企业合作,帮助6000余名农民工走出农村,进厂做工。
家住堂二里镇八街的胡芳芳就是通过霸州市“定单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的一员。高中毕业的她曾在村内小学有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但每月500元的收入并不理想。听说梅花味精公司要招工的消息后,她有些心动了。仔细打听后,得知公司承诺,凡是在职教中心培训合格者,报销一切费用,而且一定录用。吃下了这颗“定心丸”,她毅然辞去了工作。如今,每月1500元的收入使她成了家里经济的顶梁柱。通过这种“校企联姻”的方式,霸州市先后为梅花味精有限公司培训生物工程技术员920名、热力发电工100名、市场营销员120名、企业管理人员185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补充,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除了转移到本地企业外,该市还把目光盯在了京津市场上。2002年,霸州市成人中专经多方努力,被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高级人才服务中心确立为就业培训基地,按照“定单培养”的要求推动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打入了天津市外企用工市场。几年来,学校先后与新大洲本田摩托车厂、韩资三星电机有限公司、日资爱普生有限公司等30多家外资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形成了招生、教学、实习、就业一整套的运行机制。
钥匙四:伸展服务机构,解开“就业服务锁”
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霸州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劳动力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市建立就业服务局、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服务所、村建立就业信息员队伍。同时还完善了劳动力台帐和劳动力资源库,做到“一市一库、一乡一柜、一村一档、一人一卡”,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招工信息,鼓励受训后的农民进城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去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000多人。
东段乡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乡每个村确定了一名以上的信息员,信息员每季度向乡劳动保障事务所报告本村劳动力变化情况,及时将达到劳动年龄者及新毕业学生纳入管理视野。同时事务所工作人员同用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近两年来,他们共向企业推荐劳动力2200人次,成功就业2045人,占乡内二产就业总人数的40.2%。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2867元增加到去年的4609元。(雷汉发 蔡巍 汪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