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区域经济
 
 
沈阳经济区演绎“非常6+1”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4日   来源:经济日报

    一说“城”群结队,容易想到“长三角”、“珠三角”。但全国百万人口大城市和工业重镇最早扎堆的地区却出现在辽宁中部。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如今,在大都市经济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强音的时候,一个由辽宁中部城市群组成的大沈阳经济区,呈拱月形的“七星阵”在东北振兴的鼓角中争鸣耀眼。

    “我们可不是凑热闹。”这是记者在辽宁采访听到的第一句话。辽宁构筑大沈阳经济区的设想早已有之。“只是目前才到了实际操作的最佳时期。”辽宁政经界人士如是说。

    由虚功到实做。辽宁中部城市群以沈阳为中心,把手握到一起就产生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和许多发人深省的道理。许多亟待拉直的问号,一一向我们扑来。

    “非常6+1”

    东北精英荟萃,历来不乏先知先觉者。

    由城市群而谋一体化,亦领风气之先。若说大沈阳经济区的由来,不妨听一个“非常6+1”的故事。

    以沈阳为圆心,百余公里的半径内,坐落着一个装备部(沈阳),两个钢都(鞍山、本溪),两个石化城(抚顺、辽阳),还有煤城、镁都……这7个市总面积、总人口占辽宁省面积近一半,GDP却占东北三省的30%。这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重化工业的脊梁地带。

    只是城市大合唱的参与者并非一开始就顺当地进入角色。上世纪80年代,辽宁中部城市群还包括辽宁省版图上偏东的丹东市和偏西的盘锦市。即使这样,并不稳定的城市圈在20年中亦有过几次“圈内外城市的出出进进”。直到2003年末,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和铁岭六城市政协主席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初步动议大沈阳经济区由这6个城市组成。随后专家学者提出意见,辽宁中部城市群怎能没有出海口?一个开放型的城市群没有海上舞台,毕竟是遗憾的事情。后经辽宁省政府协调,将营口市纳入进来,6个城市加上海港营口,自此辽宁中部城市群七位成员正式到位。从胎动到诞生,大沈阳经济区的定型过程可谓漫长。

    辽宁中部城市群联手合作为什么长时间停留在务虚阶段,以至区域合作呈现出似有还无的松散状态?辽宁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说,计划经济时期,大家的视线被共性矛盾严实地挡住了。比如行政体制上的政绩考核分野,比如财税分配上的利益纠葛。小算盘一拨拉,首先看到的是不可能,又怎么可行呢?

    于是,嘴上满是欢喜,行动上依旧各自为战。辽宁中部有座铧子玉山,是全世界含镁量最丰富的地区。山的西头隶属鞍山的海城,东部则隶属营口的大石桥。大家竞相靠山吃山,只是“吃法”略有不同。海城这边是把矿石凿下来粗加工或者干脆卖矿石,大石桥那边则深加工了一步,利用镁矿生产耐火材料。随着大石桥企业规模的扩张,需要从海城买入一些矿石。但曾有一段时期,海城竟对大石桥发出矿石“封锁令”。大石桥立即决定加大开采力度。一座山的两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为什么屡屡重复建设?为什么总是结构趋同?因为大家都在吃资源饭,而且饭菜基本相同,煤、铁、石油。吃起饭来囫囵吞枣,不会或不善细嚼慢咽,不敢直面精细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终端产品。都呆在上游,都在粗加工,谁给谁配套?原辽宁大学校长冯玉忠坦陈,是市场程度低所造成的“经济圈病灶”。

    谁都知道解决重复建设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进行跨地域产业整合,也是经济区联手合作的应有之义。可是整合壁垒是一道坚硬的“南墙”,让碰扁了鼻子的尝试者、呼吁者都有点心灰意冷。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分析,重化工业适逢市场旺盛需求拉动的好时光,企业尽可以把它归功于自身改革创新的成果,但如不乘此时机抓紧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待市场周期性波谷到来的时候,又将何处安身?拿钢铁产业来说,以前辽宁大小钢厂可谓处处冒烟,重复建设有之,低水平的更多。一面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居高不下的原料采购成本,一面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镀锡板、取向硅钢等没有钢铁企业问津,连首倡大沈阳经济区的经济学者冯贵盛都不禁扼腕:区域合作中产业整合是最难!

    曾几何时,鞍钢、本钢一碰这个话题就顾左右而言他。如今两大钢铁集团终于并到一处,尽管后续整合工作还有相当难度,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产业难以整合,资源难以优化配置的结果,就是纷纷埋头于在低端市场激烈拼杀挣点辛苦钱。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负责人曾无限感慨道:“企业的困惑尤以目标市场不在辽宁为最重。我们的优等纤维产品全卖到江浙一带,而次品100%全卖到了辽宁相关纺织企业,辽宁的下游企业生产编织袋等大路货就很满足了。这是多大的差距呀。”且让我们再剖析一个从前抚顺人“痛”说抚顺的例子。抚顺坐拥庞大的石油炼化企业,全国洗涤剂和化妆品所需原料,半数以上出自抚顺。可是抚顺乃至大沈阳经济圈内却生产不出称雄市场的洗衣粉、洗发液。抚顺年产50万吨石蜡,产量占全国的1/3,可抚顺生产不出一支蜡笔,本地企业只围绕蜡制品低端打转转。抚顺曾因煤矿资源逐渐枯竭而情绪悲观,如今城市间樊篱打开后,抚顺后续资源的深度开发给城市带来的美好前景,令抚顺人精神振奋。可以说,每个城市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合作都寄予厚望。

    跟班、同班和领班

    2005年4月7日,对于辽宁中部7城市而言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七城市市长在沈阳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

    合作其实在正式“结盟”前就开始了,7城市已经两次以“沈阳经济区”的名义集体到东南沿海地区招商。铁岭与沈阳结伴进行的一次招商活动,一举拿到了58亿元的投资。

    难啃的骨头暂放一边,先拣容易的做起来。捆绑招商,捆绑旅游,捆绑办展……7市联手行动发现,合作在某些易于操作的层面上很简单也很有成效。比如以往竞相削低门槛的“抢项目式招商”,现在变成了一团和气的产业链招商,分工协作,各展所能,各取所需。沈阳市市长陈政高说得干脆:“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7市合作的迅速推进首先得益于扫除了一个心理障碍,大家都不再关心谁是老大、老二的“座次”问题。作为省会城市,沈阳表现出诚挚的平等合作意愿。沈阳承办的大型经贸活动及大型博览会如韩国周、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都主动邀请经济区兄弟城市共同参与。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说:“沈阳要破除以我为中心的‘独赢’思维,要以最积极、最务实的态度,为7城市的合作发展架桥铺路。”

    本溪市委书记王专评价其他城市同沈阳合作的关系时打了一个比方:没有跟班,都是同班。“跟班”有何不妥?越“跟班”越容易重复建设,越容易结构同质化。“同班”是什么关系?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难能可贵的是7个城市不约而同地谈到这4个字———错位发展。

    辽阳市委书记孙远良认为错位发展就是在自己没有优势的领域甘当配角,在有优势的领域做专做强。比如沈阳汽车产业是强项,其他城市则不在整车制造上盲目使力,根据自己的长项配套提供车用钢板、零部件。比如鞍山、本溪钢铁产业是强项,尽管周边城市有矿石资源的底牌,也不去炼什么精品钢,还是要输送,还是要做补充。抚顺、铁岭直言要做沈阳的“菜篮子”、“后花园”,从农业和旅游业错位发展的角度看,一点也不掉价……

    没有“跟班”,是否意味着一个大经济区也不需要“领班”?辽宁经济学者高闯说,从国内国际的实例看,大经济区首先要有一个能够肩负领衔使命的大都市。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产经实力、科技存量、金融支撑和信息平台都是周边城市既需要又不可替代的。

    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沈阳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沈阳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建设大沈阳是辽宁战略发展的需要,沈阳的中心地位要进一步得到强化。沈阳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把辽宁省建成国家新兴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提供有力支撑。

    许多专家学者也有这样的共同认识:不是不需要中心,而是沈阳作为“中心”的实力还不够强。不够强是什么状态?短期内对周边资源的吸纳大于辐射,就是还没有强到像上海那样达到“外溢效应”。沈阳市政协副秘书长铁岩进一步说,这个成长时期,人才可能还要往中心城市跑,大项目还要向中心城市聚集。

    如此,兄弟城市岂不是要亏了?还是看“磨合”实践吧:7城市很快通过了全面合作协议框架。按照合作内容,大沈阳经济区将启动建设环经济区高速公路,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争取建设沈阳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城际轨道交通,尽快形成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依托各城市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重点推进经济区内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化纤和精细化工等产业整合,加强产业链接,增强配套能力。经济区各城市在相互交界地带分别建立旨在加强经济合作的载体;支持沈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济区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为经济区各城市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沈阳产权交易中心,共建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共同打造区域商品流通一体化格局,消除贸易壁垒和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建立功能完善、覆盖面广的区域物流网络。共同建设沈阳保税物流园区,鼓励参与营口港的建设与发展,为经济区各城市货物出关、散货运输、物流周转提供便捷的口岸服务;在做好各自招商的同时,经济区7城市共同协商组织对外招商活动,扩大经济区的对外影响和各城市的招商成果;加强经济区各城市人才交流和劳务合作。建设共享的人才和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建立统一的人才、劳务市场,逐步实现人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无障碍流动。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可派干部到沈阳市有关部门挂职,加强相互沟通;加快经济区各城市科研成果转化和合作开发,联手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共同实施一批科技合作项目,逐步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合作,为经济区各城市培养合格技术人才……

    虽然合作实践中不免利益碰撞,现实有时也会偏离制度设计的预期。但是,共融才会共荣,他赢才会多赢,城市发展上的科学观、全局观使7城市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日前辽宁中部城市群联办的“2005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合作的共识。今年5月24日,七城市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建议,将2006年确定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年。建议十分具体,如七城市旅游资源统一对外宣传,出版区域旅游交通图、宣传画册,联合参加国内外旅游展销会等。今年“十一”黄金周的辽宁旅游统计表明,7市旅游收入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科学规划才能科学发展

    营口,位于辽河的入海口。多年来守着辽河却喊“没水吃”。因为辽河流域每年接纳近20亿吨工业和生活废水,辽河综合污染指数曾一度居全国7大流域之首。辽宁城市段水体已丧失使用功能。上游带来的重重污染使下游城市苦不堪言。那时,营口还没有加入沈阳经济区,它的呼唤因位于“圈”外而没能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况且,辽河治理不是哪一个城市所能独自承担的任务。

    现在营口振臂一呼,辽宁中部城市群集体响应。《辽河、浑河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已经着手制定,规划要求7市联手治污齐步走,共同搞好辽河的综合开发和河系环境整治,逐步实现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一体化。对辽河、浑河周边整改后环保不达标企业坚决搬迁,治理污染企业力争实现三年达标排放,尽快恢复生态景观。

    为保环境,牺牲一些GDP,在老百姓的眼中,这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合作的最大亮点,也反映了7市真诚合作的决心。

    沈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翔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站在全局的科学规划是大沈阳经济区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最重要最急迫的课题。

    规划是灵魂。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论坛连续两届着重强调了这一点。目前,大沈阳经济区的7个城市已将有关合作内容分别纳入各自“十一五”规划,并积极争取将经济区建设纳入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记者看到7座城市均表述了“规划先行”的意愿。比如,经济区各城市在相互交界地带将分别建立旨在加强经济合作的载体。

    本溪将北拓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与沈阳南部副城相连接;抚顺将西扩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与沈阳浑南新区相接,并共同整治和开发浑河,同时将抚顺高湾地区纳入沈阳世博园总体规划建设;辽阳将在两市交界处逐步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与沈阳西部工业走廊相接;铁岭将做大做强新台子工业园区,适时将铁岭县南迁,逐步与沈阳北部开发连接起来;共同建设沈阳保税物流园区,鼓励参与营口港的建设与发展,为经济区各城市货物出关、散货运输、物流周转提供便捷的口岸服务。

    城市之间、产业之间相互走近,只是规划要义的一部分。整体规划还有助于打破城市隔膜。国家发改委研究员肖金成对大沈阳经济区建设极为关注,他说:“辽宁省高速公路和城际公路多为一段一段的,而且每一段都有若干收费口。未来区域一体化的7城市,应该打造无障碍交通,取消多余的收费口。这是有形的隔膜,无形的如金融隔膜、市场隔膜也应打破。”7城市之间达成的承诺有这样一条,即支持沈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济区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为经济区各城市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可以预见,地方商业银行一体化,将是打破城市资金流隔阂的重要一步。钱袋子都统一了,还会有什么隔膜破除不了?

    也许规划的场景完全实现尚需假以时日,但搭建便利而快捷的信息平台与交通网络,可能为经济区打造“同城信息圈”、“一小时经济圈”奠定最为直观的基础条件。诸如实现基础电信传输网、有线电视传输网和宽带IP网的“三网”融通;沈阳024电话区号七城市共享;共同建设电子政务平台;统一调配水电等资源能源;设立区域产权中心等一系列构想,可以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一突破。

    有经济专家对记者说:规划制定容易执行难,制定规划的主体和规划执行的主体都是地方政府,在市场机制并未发育成熟的阶段,规划如何打破区划?谁来保障规划的无上权威并监督执行呢?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企业怎样演好各自的角色?在市场中,企业本是竞争的主体,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地方政府是合作的主体,竞争是为了合作。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难以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往往被迫成为竞争的主角,甚至成为不同地区企业谋求合作的障碍,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大沈阳经济区的后续话题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