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16城市将在港口、通关、人才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一些实质性的合作措施即将出台。这意味着这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这是记者从在23日举行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六次会议”上获悉的。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现象突出,这些产业集群所形成的遍布国际市场的供应链,在长三角内部以及长三角和其他地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统计资料显示,长三角地区14个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在最近7年间增长了2.98倍,去年达到10.47亿吨。长三角港口群的集装箱吞吐量占到全国的33%。
由于物流总量的快速持续增长,长三角各地港口、公路、内河及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呈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仅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就有35个,其中包括19个沿海港口、10个内河港口、5个航空港和1个国际临时铁路口岸。
但是由于缺乏站在区域全局高度的统筹规划,目前长三角地区的综合交通网络存在不少问题,如区域内港口、高速、铁路和机场的衔接不畅;交通基础设施在行政区划之间存在无序竞争等。此外,各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不一,导致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难以实现。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区域内港口等基础交通的战略合作,促进区域内大通关,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本次长三角峰会协调的主题就是“区域物流一体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会上说,长三角在物流大发展的同时,提出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合作主题,“充分反映了长三角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敏感和对区域物流一体化的高度关切”。他认为,加快建成统一、综合、全方位、多层次、快捷高效的物流系统,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而物流一体化的关键是做到“四个对接”,即区域内物流规划的对接、通关的对接、物流信息的对接和政策法规的对接。
据上海市港口局局长许培星介绍,各城市港口合作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规划及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研究长三角内河集装箱运输体系的建设,适时成立长三角港航企业协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最终是促进长三角港口群发展的‘三个体系’,即以上海港等为核心的集装箱运输体系,以宁波、舟山等港为核心的矿石、原油大宗散货中转体系和长江南京以下港口组成的海进江转运体系。”
在港口合作的同时,区域通关一体化也走向前台。据上海海关副关长王杰介绍,今年11月上海海关将先期与南京海关、杭州海关开展海运领域的改革试点,这将是区域内各直属海关间前所未有的跨关区合作。根据改革思路,对守法企业将实施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这意味将打破长三角现有的关区限制,使跨关区通关作业程序从“两次申报、两次放行”变为“一次申报、一次放行”,消除因关区设置而造成的物流障碍。
王杰解释说,根据这一流程设计,江浙沪三地的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报关地点。南京的企业可以就近选择在南京报关,然后根据物流的需要在上海、宁波或者杭州直接办理出关或提货手续,把两次报关的手续减为一次。这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还能更好发挥上海大口岸、大外贸的功能和洋山保税港的优势,扩大上海口岸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在物流一体化的基础上,本次会议还特别强调人才合作。此前,各城市已经在异地人才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等制度层面展开合作。明年将开展城市间公务员互派等活动,以建立长三角统一的人事框架。(万建民、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