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数年投资高增长带来的急剧扩张的产能在今年得以集中释放。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工交经济面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较快、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新情况、新问题。
“部分行业盲目扩张的后果已经显现,产能过剩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马力强26日在三季度工交经济运行发布会上表示了担忧。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产能集中释放,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钢材价格自4月份开始呈下滑之势,部分建筑用钢材价格已接近或低于生产成本,8、9月份利润连续下降。电解铝行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利润大幅下滑,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电力、煤炭、铜冶炼等行业也存在无序建设现象。
产能的急剧扩张引发市场价格下滑,同时,能源等上游产品价格依然处于高位,上下游的共同挤压造成部分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激增,拉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的下滑。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1%,增幅比去年同期下滑近20个百分点,而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了57.6%,增幅同比扩大50.4个百分点。新增亏损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子、机械、电力、冶金行业,五个行业新增亏损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亏损额的80%。
从39个工业大类来看,石油开采、煤炭、钢铁、化工、纺织业成为前三季度新增利润最多的五大行业。煤炭、石油等采矿业利润增幅在七成甚至更高。与此同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31.7%,电子通信行业利润下降6.1%。这种利润增长格局,对整个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令人担忧。
再看外部环境。今年以来,共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大宗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等立案调查超过40起,欧盟和美国对中国20类纺织品服装出口实施所谓“特保”措施,另有13类正在调查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发挥。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对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不能忽视。
为保证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须着力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抓住当前经济增长较快、物价走势平稳、物质技术基础比较完备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马力强指出,下一步首先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已批准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引导和调控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平稳、有序发展;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支持鼓励各地采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
针对部分行业效益下滑的情况,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将引导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手段,努力降低能耗物耗,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时妥善处理好贸易摩擦和纠纷,稳步促进外贸进出口协调发展,积极应对日趋增加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维护中国出口企业合法利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记者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