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区域经济
 
 
河南禹州:循环农业“点土成金”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29日   来源:河南日报

    红薯渣、红薯秆儿、玉米芯儿……一堆堆昔日农村随处可见的垃圾,在禹州市宏泰精饲料有限公司却成了加工饲料的“宝贝”。

  “年消耗60万吨红薯渣、红薯秆和玉米芯,代替了玉米、豆料等粮食作物,仅此一项就使每吨饲料的成本降低了1/3。”宏泰公司总经理赵宏泰难掩兴奋。

  与赵宏泰一样兴奋的,还有禹州市近百万农民。“过去像红薯秆、玉米芯都是扔都没地方扔的东西,真没想到,现如今一斤还能卖一毛多。”朱阁乡农民张三强说。

  作为河南省有名的工业强(县)市,禹州同时又是一个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农业大(县)市。但由于缺乏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意识,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徘徊不前,农民增收缺乏后劲。

  “要改变农业的落后局面,就必须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农产品深加工,靠循环、优质、高效,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2001年,市委书记周庚寅为治愈该市农业“只见投入,不见增长”的顽疾,开出了良方。

  针对禹州红薯种植面积大,农民有加工红薯粉条传统的情况,该市因势利导,制定“三粉加工”发展规划,率先从红薯深加工实施突破。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红薯品质,扩大种植面积,实行规范化种植,在全市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截至去年底,全市已经种植红薯48万亩,年产鲜薯80万吨,加工“三粉”12万吨。针对“三粉加工”所产生的成千上万吨的红薯渣,该市又引导市酒厂和食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利用红薯渣做发酵原料。同时引进饲料加工企业,使红薯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红薯加工转化率达81%。现在,全市已有近10万农户被吸纳进“三粉”加工产业链上,户均增收近3000元。

  通过大力推广红薯产业循环模式,禹州市建起了以种植业为基础,以“种植业-加工业-饲养业-种植业”为产业链的农业大循环模式。截至目前,全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业企业总数已达586个。“循环”让禹州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张华君 李涛 郭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