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十五"成就及"十一五"展望
在国家林业局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5年10月31日)
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 卓榕生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十五”期间我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及保护区建设情况,以及对“十一五”工作的展望。
一、“十五”期间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及保护区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随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飞速发展,栖息地保护得到大力加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4年来,新建自然保护区763处,相当于工程启动前四十多年建设数量的4/5。截至去年年底,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1672个,面积1.19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36%,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76.3%和80.1%,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涵盖了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65%高等植物群类,以及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主要栖息地。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建立自然保护小区6万多处,极大地扩展了保护范围。现在,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大力加强,物种资源状况有了很大好转。随着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进入了以工程措施拯救濒危物种的新阶段。在国家层面,根据物种拯救的迫切需要,我们选择了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羊、扬子鳄、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鹿类、鹤类、雉类、兰科植物、苏铁等15大物种纳入国家工程予以拯救。各地也确定了重点拯救的上百种物种,积极强化保护。目前,全国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处,使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朱鹮、扬子鳄、野马等相当一批物种已成功回归大自然。野生动植物种分布范围逐步扩大,物种资源得到不断发展。最新的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对比分析表明,55.7%的野生动植物种资源稳中有升,尤其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71%的野生植物野外种群达到稳定生存发展的标准。
(三)湿地保护工作显著加强,取得了瞩目成效。“十五”期间,湿地保护工作每年都有较大加强。2000年,国家林业局联合17个部门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1年,将湿地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组织开展了湿地保护战略研究;2003年,组织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则》,将战略研究成果上升为决策,把湿地作为一个专项生态建设予以加强;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把湿地保护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林业局召开了全国湿地保护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的湿地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批准在国家林业局成立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各地积极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湿地公园、湿地多功能利用管制区等各种有效措施保护湿地和恢复湿地功能,仅湿地自然保护区就达473个,使45%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严格保护。为表彰我国在湿地保护上的成就,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献给地球的礼物奖”授予周生贤局长,2004年湿地国际将世界上首个“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授予我国。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迅速发展,促进了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资源为主的战略性转变。野生动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保护与利用问题,我们积极采取实行可繁育利用物种名单制度和标记制度等措施支持发展人工培育,支持人工培育利用的产品进入市场,有力促进了人工培育的发展。据统计,全国经济类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发展到2.45万家,野生植物培育单位发展到1.7万家,野生动物园、动物园24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110多个,年经营总产值从2002年的200多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逾1000亿元。现在,我国已形成了科学实验用、工业原料用、毛皮用、药用、肉用、观赏用野生动植物繁育产业体系,做到经济利用度大的物种主体上可通过人工繁育解决资源来源,已初步实现从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极大地缓解了野外资源地保护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五)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进一步加强,促进了野生动物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国家林业局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非常重视,将其作为新时期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予以大力加强。根据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的需要,提出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的意见,被纳入了《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为适应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形势任务的要求,率先启动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在全国候鸟主要迁徙通道、迁徙停歇地、繁殖地、越冬地和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依托自然保护区、鸟类环志站、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以及有关科研、教学等单位,建立了第一批覆盖全国重点地区的118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投入监测工作。制定了《国家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和应急预案,保障监测防控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在野生动物迁徙季节,全面强化监控工作,及时掌握迁徙动态和疫情信息,制止人员、畜禽进入重点区域与候鸟等野生动物接触或从事干扰活动。同时,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上述工作的开展,确保了监测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发现疫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有力地配合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
总的来讲,通过多年努力,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稳中有升,栖息地不断扩大,栖息环境不断改善,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缓解,初步实现从利用野外资源向利用人工资源为主的历史转变。但是,也要看到:尚有一部分物种还面临极度濒危,相当一部分经济利用度大的物种野外资源恶化问题还很严重, 52%的野生动物和48%的野生植物还因过度利用面临严重威胁。湿地资源还存在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问题。自然保护区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性还很突出,保护区面积超过本省区总面积10%以上的只有5个省区,低于5%的有15个省区 ,有些省区甚至不到1%。
二、“十一五”工作展望
保护事业面临的形势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一是保护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有些资源面临枯竭或濒危,急需加强抢救性保护;二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普遍不多,相当多物种已不具备作为经济资源条件,必须将野外资源作为生态资源对待,实行积极保护;三是必须用发展观点做好保护工作,大力发展人工资源培育,促进向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转变。“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按照“扩大保护,减少破坏,促进发展”的要求,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加快自然保护区发展,扩展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范围。要适应“相持阶段”保护工作的要求,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突出一批亟待抢救性保护的物种和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关键区域,在最需要保护的地区抓紧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扩大保护范围。同时,科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积极从系统、从网络的角度采取扩大保护区面积,建立相互联系的生境廊道,以及改善保护区周边环境等措施,努力提高保护效率。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示范区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遏制资源破坏。一是强化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全面抓好大熊猫、朱鹮、苏铁、兰科植物等15大物种的保护拯救。同时,对新反映出来的极度濒危物种,尤其是仅剩个、十、百、千株(只)的物种,一方面强化栖息地保护,一方面组织拯救繁育,尽快建立人工种群,首先做到在人工状态下不灭绝,进而补充野外资源。二是加强对野外资源的普遍保护,防止过度消耗导致新的濒危物种的出现。对经济利用度大的物种,严格控制商业性猎捕和采集利用,对确需要利用和需要种群平衡性猎捕的,实行资源论证和限额制度。三是规范重点物种利用管理。对因科学研究、卫生医药、传统工艺等特殊需要的利用,加强宏观调控,做到重点配置资源,规范有序管理。
(三)强化湿地保护,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总的思路是,要优先保护好现有的自然湿地,在此基础上在适宜地区再恢复一部分湿地。一是要千方百计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对有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要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不具备条件的,采取建立湿地公园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二是要做好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尤其围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周围水源涵养、南水北调水源水质保护等,组织一批湿地保护骨干项目。三是要做好湿地保护的协调工作,积极支持各有关部门共同搞好各类湿地保护。
(四)发展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控制野生资源消耗。促进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转变,是相持阶段保护工作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管理要求,又体现野生动植物保护特点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促进培育利用业发展。一要严管野外资源,在此前提下,不断促进资源的人工培育。二要进一步推行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物种名单制度和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扶持资源的人工培育。三要从行政许可、运输流通、市场准入、产品出口等方面对人工培育利用提供便捷有效的管理,使人工培育利用产品顺利进入市场。
(五)加强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保护资源健康发展。国务院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我们适应形势的要求,对防控工作进一步进行研究,发出了紧急通知,对积极配合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要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加强监测防控,强化对监测区域的巡护,努力做到勤监测、早发现、严控制。要加强对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基地检查,督导做好卫生防范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确保各项监测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要强化鸟类保护管理,制止非法猎捕、经营、运输、走私野生鸟类的行为。要结合监测,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对野生动物疫病疫情形成和防控的认识,做好对高危季节、高危区域、高危物种的监测预警工作。
(六)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执法监管,提高全社会保护的认识,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