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北京10月31日讯 记者薛志伟报道:前三季度,我国钢铁生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国产粗钢25528.55万吨,同比增长27.39%;生铁23921.31万吨,同比增长30.98%;钢材26881.94万吨,同比增长25.82%。这是记者今天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得到的消息。
据中钢协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共进口钢材2000万吨,同比下降16.4%;同期出口钢材1580万吨,同比增长83%;钢坯598万吨,同比增长1.12倍。把进出口的钢材、钢坯折合成粗钢相抵后,与去年同期相比,有1752万吨粗钢通过顶替进口、扩大出口,从国内市场流向了国际市场,缓解了国内钢材市场的压力。
同时,前三季度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7333亿元,同比增长28.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68家重点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31.9亿元,同比增长25.63%;实现利润653.45亿元,同比增长11.73%,增幅大幅度回落。
此外,前三季度国内市场钢材表观消费量27302万吨,同比增长19.25%。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指出,前三季度我国钢铁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国内需求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重工业增加值、机电产品出口等三个方面的增长拉动的。但是在钢材产品中,板材产量为10407.98万吨,占总量的38.72%;长材为13782.22万吨,占51.27%,低端长材产品仍占产量的大部分。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齐中熙)今年9月下旬,国内钢材市场出现了价格“暴跌”现象,个别品种如热轧板卷在有些地方价格甚至下跌了一半。针对这种“不正常现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近来采取五大措施稳定钢价,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这五大措施分别为:积极推进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防止钢铁生产能力过快增长;在企业自愿基础上,成立钢铁行业中厚板、热轧宽带板卷产需协调小组,加强行业和企业自律;中钢协各会员单位,特别是生产中厚板、热轧宽带钢的相关企业要控制产量,四季度一律实施减产5%以上;改善企业销售,禁止“开口合同”,取消“保值销售”、“售后补差”的销售方式,努力扩大直供直销比例,防止人为炒作;钢铁生产企业要拒绝接受钢材期货贸易的做法,对远期合约为主的电子交易要防止其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据悉,截至10月中下旬,国内钢材价格开始企稳回升,其中价格跌幅最大的热轧板卷每吨已回涨3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