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北京11月1日讯 记者周占华、农村版记者许继升报道: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经济日报农村版报社联合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共同策划、组织的“庆祝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大会暨首届中国农机工业高峰论坛”,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全国农机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新闻单位的记者共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以“回顾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发展历程,展示辉煌成就;探讨农机工业发展前沿思路,谋求全新发展”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来的艰苦创业精神,讴歌半个世纪的建设成就,展示新一代拖拉机人的精神风貌。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展现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的探索之路,冷静审视中国拖拉机工业,展望中国拖拉机工业的美好明天。
“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物”和“农民最喜爱的拖拉机品牌”在会上揭晓,并举行了颁奖典礼;在随后进行的首届中国农机工业高峰论坛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领导以及著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演讲,并就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趋势开展了交流与研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在会上致词。他说,今天回顾我国拖拉机工业50年的辉煌历程,展望未来,目的是要从更深层次上透析我国拖拉机工业的发展与未来,探求解决制约我国拖拉机工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共同寻求行业发展的新动力,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拖拉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出席大会并致辞。他说,自主创新是牵动中国农机工业发展的支点。建设自主创新体系、打造优秀自主品牌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机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徐如俊说,推进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原中国农机化报的接力者,经济日报农村版直接参与策划、组织实施了庆祝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系列活动,就是为中国农机工业服务的内容之一。徐如俊表示,经济日报和经济日报农村版将进一步拓宽与中国农机行业交流的渠道,放宽视野,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三农”服务,为企业服务。
据介绍,1955年我国拖拉机工业从零起步,经过50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2亿元,从业人员达17.6万人,年生产能力300万台,已基本形成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并具备相当规模的完整的制造体系。在产品的结构、质量和可靠性等方面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社会保有量达1600余万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主持了会议。本次农机高峰论坛的议题包括:农业机械化与中国现代农业、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对农机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农机企业如何创建中国名牌、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技术进步、农机传统企业应对市场变革的新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