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延长水果保鲜期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03日   来源:光明日报

    新鲜果蔬被采摘后,有什么办法使它们慢点变“老”?答案是:用科技手段让它们保持低温、减少呼吸、避免催熟。 

    来自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的消息说,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办的真空预冷库、气调保鲜库和 车载式冷藏箱三个课题,经过几年的科技攻关都于日前通过专家鉴定。这标志着,上海自主研发的农产品冷藏保鲜设备初步成“链”,新鲜果蔬真的可以慢点变“老”。 

    保鲜从“年轻”时开始 

    长期以来,农产品只重视采前的栽培,却忽视采后保鲜,致使在采后流通过程中损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蔬菜损耗率为25%-30%,水果损耗率为20%-25%,折算经济价值约750亿元。而发达国家果蔬的产后损耗率只为1.7%-5%。 

    就像女人的保养要从年轻时开始一样,果蔬的保鲜也是越早越好。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已将预冷作为果蔬采后处理的首要环节。统计表明,不经预冷处理的果蔬损失率为25%-30%,经过预冷处理的果蔬损失率降至5%-10%。 

    由上海鲜绿真空保鲜设备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真空预冷库,可以方便地运到田间果园,在采摘第一时间将果蔬从田间温度快速降到1℃-5℃,实现产地直接预冷保鲜。它的原理是采用减压方式降低水的沸点,使水分迅速蒸发;蒸发带走热量,果蔬也就实现了冷却。由于真空条件下水分的蒸发既均匀又有效,因此该设备还突破了雨后不能采摘的保鲜“禁区”。 

    保鲜讲究呼吸控制 

    虽然冷库可以进行保鲜贮存,但气调贮藏因能耗低、保鲜质量好而成为世界公认的一种更先进的果蔬贮藏方法。 

    专家指出,气调保鲜库的保鲜原理,是利用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的环境,来减缓果蔬的呼吸速率。上海建成的384立方米气调库,可以实现对果蔬保鲜过程中的温、湿度和不同气体浓度的智能控制,避免了果蔬缺氧的可能,气密性达到法国巴黎国家检测中心建议的气密标准。 

    保鲜别忽视了运输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办的专家介绍,保鲜运输和预冷、保鲜贮存共同构成“冷链”的三个关键环节。美国新鲜果蔬几乎100%采用冷藏保鲜运输,澳大利亚约为90%,日本大约60%。但国内大部分是用普通保温车辆;即使有从国外引进保鲜运输装备的,数量也相当稀少且不具备去除乙烯气体的功能。 

    果蔬自身产生的乙烯气体极易催熟果蔬,若能减少或去除乙烯的含量,就可延长果蔬保鲜期。上海电气集团现代农业装备成套有限公司,日前研制出国内首台能去除乙烯的果蔬冷藏车。该设备引进了美国宇航局原本用于清洁太空中宇宙飞船船舱空气的技术,通过紫外线灯管发出的光把储存环境中的乙烯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公司在与国内科研机构联合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现已实现部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