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建议》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标志着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全面形成。
要实现这一总体布局,就必须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这四大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自然、历史、经济和政治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很大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产业转移,而不是再靠行政命令调拨资源,靠计划安排项目来实现。
合作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合作机制就是在区域之间,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机制。总的来说,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东部地区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优势,这些优势要在合作中得到最佳配置,避免资源大跨度大规模调动,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要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要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区域合作的服务体系,鼓励区域合作方式创新。
互助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补充。互助就是先富帮后富,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中国多年的实践。未来五年,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鼓励发达地区采取多种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这包括继续做好对口支援,鼓励社会各界给贫困和受灾地区捐资捐物。在互助方式上,要在继续搞好资金和项目援助基础上,加大技术和人才援助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
扶持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仅靠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仍很难解决。在这三个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基础上,加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调节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保护好重要生态功能区,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得到保护和改善;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平的起点。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服务,至少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益文化、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等。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努力为之奋斗。(记者鹿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