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的部分企业和群众,近些日子陆续收到了来自行政部门返还、退回的各种已往收取的费用,总计金额达1.4亿元,不仅如此,退款单位还赔了礼、道了歉,并且公开作出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这在焦作历史上是第一次,社会反响很好,人们说,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了,干部的作风转变了。带来这种变化的,是在全市开展的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的机关和干部作风建设。目前,它正进一步推动着焦作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
焦作市委书记铁代生告诉记者,促使焦作去年6月以来开展这项工作的动因,首先是日益紧迫的外部压力:焦作市经过近年来的积累,无论资源环境还是产业基础、经济结构等,都已具备了实现更大跨度发展的条件。但是,作为一个内陆中等城市,要谋求进一步发展,急需聚集更多的资金和人才,环境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铁代生认为:“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比发展就要比环境。”
另一种压力则来自内部。焦作经济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党政机关的“四难”现象、行政审批中的变相收费、行业不正之风等依然存在,阻碍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入。对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各级机关工作效率较低、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铁代生认为,要根除阻碍发展的弊端,就环境抓环境不行,用常规的工作抓法不行,单纯治标的办法更不行,必须实现深层次的变革。这场全市参与的变革,围绕发展主题、群众利益和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由此在焦作广泛深入地展开了。
焦作市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改进机关和干部作风。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挑刺”,共征集到意见、建议15860余条,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逐个销号。与此同时,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开展服务承诺。全市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和服务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开展了大规模的服务承诺。二是部门和相关机构探索实行代理服务制。依托126个乡镇(办事处)服务中心,村村设立服务站,将外来投资、劳务输出、财税工商等56项内容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不增加编制和经费的情况下,对具有两个以上审批事项的15个部门进行职能整合,成立行政事项服务科,成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审批和“一站式”办公,从体制上改变了行政服务中心“两头受理、体外循环”问题。启动了第8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2048项锐减到124项,减少幅度达94%。同时,积极简化审批制,符合条件的5天内批复。
焦作市还出台了“五条禁令”,严明纪律,规范执法行为。
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和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聘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监督员,先后对1000多家窗口单位进行明察暗访,为企业、群众排查解决各类问题2346个。针对农民工兑现工资难,市劳动局、市建委等单位采取了“三单”制,即拖欠工资款告知单、还款计划催办单、还款督办单,清欠农民工工资6526万元,清欠比例达100%。
“我们从抓环境建设入手强化执政能力建设,就是希望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这是铁代生说的一句话。一年过去了,“四两”是如何拨动“千斤”的?
市纪委书记郭国明简要地将初步成效概括为四个方面:
降行政成本。各县市区整合审批项目后,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平均提高47%。行政成本大幅下降,企业负担明显减轻。
还群众利益。去年返还、退还企业和群众1.4亿元,查处力度和纠错力度前所未有,深得民心。
解企业难题。通过开展办实事、解难题等活动,先后解决各类问题13万件。
除发展干扰。2004年,全市受理投诉举报912件,查处案件539起,处理425人,涉及金额895万余元,对72起典型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
焦作投资环境现在如何,外来企业最有发言权。随着以意大利皮埃利公司、韩国电力公社和深圳健康元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进驻,到去年底,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到焦作投资,其中外资企业达到129家。焦作的经济外向度从2001年的7.4%增至14.4%,外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0.6%。去年全市累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656个,总投资168.5亿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926万美元,居河南省第二位。(党涤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