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进程中重要的一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亦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及时、准确地掌握进展情况,进一步推进全省及各市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江苏省社会发展评估工作办公室从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结构、公益事业、社会保护等五个方面,遴选了34个指标,通过多级综合方法,将反映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评价指标,统一为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总指数,对全省和各省辖市2004年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
一、全省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简析
1、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社会发展压力进一步得到缓解
人口基数大,密度高,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是江苏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在人们生育观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这些特点决定了江苏人口增长势头依然存在。2004年江苏继续采取有效对策,积极应对人口发展中的挑战,坚定不移地执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人口总量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常住人口7432.5万人,比上年增加26.7万人,增长0.4%;人口自然增长16.7万人,自然增长率仅为2.25‰,是全国少数几个人口低速增长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苏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口低速增长,减轻了生存压力,更多的经济成果从满足新增人口基本需求转移到社会发展,人口环境总体良好。
2、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人力资本储备增加
自1996年,江苏已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江苏强化各级政府责任,依法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依法控制学生辍学,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迈进。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4.8%,分别比上年提高0.1、0.1、1.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各项指标都走在全国前列。
在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江苏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努力培养掌握一流知识技术的高层次人才。2004年全省有普通高校111所,比上年增加了6所;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2.7万人,比上年增长21.8%;在校人数达到6.79万人,增长26.7%。普通本专科教育招生人数达到31.4万人,增长22.4%;在校人数达到99.48万人,增长15.7%。现有高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均居全国首位。目前江苏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4.7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增长4%。江苏高等教育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切实发挥了培养人才和聚集人才的作用,为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为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做出了积极贡献。
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双双超过二位数,生活消费快速增长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2元,比上年增加1220元,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54元,比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2.1%,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年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大幅增加,直接原因是粮食增产和价格上涨,而且还因为江苏采取了增加投入、减免农业税、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等一系列的措施,更直接、更有力地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乡收入增长的同时,生活消费相应增加,文教娱乐消费趋热。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7332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食品支出2932元,增加365元,增长14.2%;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1031元,比上年增加59元,增长6.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35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食品支出1341元,增加223元,增长19.9%;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393元,增加13元,增长3.5%。收入的增加,拉动了生活消费;而文教娱乐支出增长,又标志着江苏城乡居民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越来越多地注重发展需要的满足。
4、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6.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0.4、0.6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9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2.5%,比上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0.2%,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困扰人民群众的住房、出行、饮用水等居住环境的矛盾有所缓解,城乡居民生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自来水的普及,提高了饮用水安全,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5、就业结构转换步伐加快,关注民生成效显著
就业结构转换是社会结构调整转换的基本内容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江苏就业结构转换进入加速期。2004年全省就业人员4482.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3.8万人。从城乡就业结构看,城镇就业人员1962.2万人,占就业总数的43.8%,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从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676.4万人,占37.4%,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1416.5万人,占31.6%,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389.6万人,占31%,提高0.6个百分点。从就业单位性质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606.85万人,比上年减少1.7万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446.9万人,比上年增加94.3万人,增长26.7%。反映城镇就业状况的核心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这是从1998年以后大幅攀升后再次出现的回落。全省就业形势表现出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形式灵活,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的特点,私营、个体经济和其他各种形式灵活就业仍然是促进就业、减轻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结构转换步伐加快,除了经济拉动外,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增加资金投入,搞好就业援助是重要原因。
6、医疗保障和服务能力增强,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继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江苏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矛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卫生法规和规章,狠抓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农村改水工作,进一步整合卫生资源,提高了卫生服务效率。突出表现在:(1)卫生力量进一步充实增强。全省有卫生机构14447个,床位18.9万张,卫生人员30.95万人,分别比去年增长13.5%、5.1%、1.9%。(2)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省医疗机构诊疗14942.7万人次,入院治疗409.7万人次,病床使用率68.98%,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3)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1.25‰下降为10.14‰,孕产妇死亡率由23.12/10万下降为20.74/10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13岁。衡量一个地区人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均领先全国。
7、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2004年江苏县级以上公共文化设施有537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28个,艺术表演场馆96个,文化馆、群艺馆116个,公共图书馆100个,博物馆97个。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国内演出3.85万场,比上年增长1.3%。文化馆、群艺馆举办展览839个,比上年增长11.7%;组织文艺活动4389次,比上年增长44.6%。报刊发行在2003年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已初见成效,全省报纸发行133种,比上年减少15种,印刷24.5亿份,比上年降低5.5%。期刊发行435种,比上年减少23种,印刷9754万份,与上年基本持平,基本纠正了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摊派发行和变相摊派发行的问题。全省拥有广播电台14座、电视台14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9.6%,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5%。广播电视发射传输网络基本覆盖了全省,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二、2004年省、市级社会发展评价结果
(一)省级社会发展评价结果
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为104.4,其中:人口素质指数18.6,生活质量指数27.8,社会结构指数17.4,公益事业指数24.3,社会保护指数16.3。
全省社会发展指数是以上年为基期进行计算的,其结果反映社会发展的进程。与去年相比,全省社会发展总指数提高了4.4个百分点,其中人口素质提高了0.6个百分点,生活质量提高了2.8个百分点,社会结构提高了0.4个百分点,公益事业提高了1.3个百分点,社会保护下降了0.7个百分点。据此可以认为,2004年江苏省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又上新台阶,尤其是生活质量和公益事业进步较快。
(二)省辖市社会发展评价结果
各市社会发展指数是以当年各市平均值进行计算的,主要用于市与市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
1、综合指数:2004年十三个省辖市社会发展综合指数排序是:
(1) 无锡市 147.82
(2) 南京市 143.94
(3) 苏州市 139.64
(4) 常州市 130.73
(5) 镇江市 107.54
(6) 扬州市 99.57
(7) 南通市 99.41
(8) 泰州市 91.17
(9) 盐城市 75.93
(10)连云港市 65.54
(11)淮安市 62.79
(12)徐州市 61.25
(13)宿迁市 61.23
2、人口素质指数: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苏州市(27.66)、无锡市(25.93)、常州市(25.37),三市以较低的人口增长,良好的卫生保障,领先的初中升学率,以及人才优势,获得前三名。
3、生活质量指数: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苏州市(51.14)、无锡市(48.56)、常州市(43.03),三市生活质量各具特色,不差上下。苏州市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居住面积、文化娱乐消费方面领先全省;无锡市在恩格尔系数、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和有线电视入户率上占有优势;常州市农村自来水普及方面表现突出。
4、社会结构指数:具有明显优势的市是南京市(37.46),无锡市(25.18)和苏州市(22.27)分列第二、三位。南京市以城市化水平高,就业结构优化,人口负担轻获得高指数。
5、公益事业指数:具有相对优势的是南京市(33.85)、无锡市(31.43)和常州市(28.84)。南京市科技活动投入大,万人拥有的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多,城市人均拥有的公共绿地面积也居全省之首。
6、社会保护指数:具有明显优势的是南通市(25.79),其次是宿迁市(21.46)和泰州市(19.65)。南通市以全省最低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较好的社会安全,以及合理的收入分配,位居第一。宿迁市以良好的社会安全保障和较合理的收入分配位居第2。
标准差是检验领域差异的科学方法,标准差越大,说明差异越大。经过计算,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结构、公益事业、社会保护标准差分别为6.2、14.6、9.0、6.1、3.8,生活质量领域的标准差明显高于其它领域,表明各市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最大。
三、2004年江苏社会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省社会领域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状况。
1、五个领域社会发展不够均衡。在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结构、公益事业、社会保护五个领域中,进步最快的是生活质量领域,在上年的基础上,提高了2.8个百分点。公益事业领域次之,提高了1.3个百分点。人口素质、社会结构领域小幅提高,社会保护领域呈下滑趋势。
2、苏南、苏中、苏北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苏南、苏中、苏北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分别为133.94 、96.72 、65.35。如果以苏南社会发展综合指数为1,苏中社会水平相当于苏南地区的72%,苏北仅为苏南地区的49%。
3、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5728元,是农村的2.2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4.2%;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占消费支出14.1%,同期农村居民该项支出的比重为12.9%。
4、资源环境和社会秩序领域发展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的改善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与生态省建设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社会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
本世纪头二十年,江苏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两个率先”,这既是党中央对江苏的发展定位,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理想。江苏的两个率先,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率先,因此要高度重视江苏社会领域发展中的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五个统筹",坚定不移的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继续加大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性项目的投入,重点是增加对农村、农民公共产品的供应,逐步扩大社会保障面,努力消除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要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形成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格局,率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江苏又快又好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