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整整40年的隧道和轨道交通设计研究,“沪产”地下工程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从上海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获悉,目前上海市有3条大型隧道同时建设,五角场地区还将形成一条长达3公里的“地下步行街”,创下申城地下空间开发新纪录。
将两个轨道交通车站打通,形成一个相当于近8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地下空间,行人可以畅游地下商城———这样富有创意的设计出现在了五角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中。作为上海重点规划建设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未来五角场地下空间将达到40万平方米,分地下两层,也是迄今上海最大的地下步行系统。巧妙运用淞沪路绿化带并引进最新的光纤维系统,其中有2万平方米地下空间还能实现“白天不开灯”的“神话”。
和已建成的隧道工程相比,上海在建的三条越江隧道,更注重资源节约、以人为本、环保安全。连接翔殷路和五洲大道的翔殷路越江隧道,它的通行速度将比延安东路隧道快上一倍,达到每小时80公里。设计人员在行车方向右侧,每隔80米巧设一道逃生滑梯,供人员在紧急情况时撤离,提高疏散效率,这在国内隧道工程中尚属首次采用。预计今年年底,翔殷路隧道就将建成通车。
上中路隧道的外径达到14.5米,相当于5层楼高。它在隧道空间的利用上又进一步———上海已建成的复兴东路隧道上层通行净高2.6米,下层4米,采用“大车下层走,小车上层过”方式;而上中路隧道的内部空间更宽敞,上下两层净高都能达到4.5米高,均可通行大小车辆。其“燕尾型”的交通组织方式,也使通行效率大为提高。目前用于上中路隧道掘进的特大盾构已经“上路”,日夜推进。
从浦东五号沟出发,穿越长江南港后至长兴岛的上海长江隧道,全长约8.9公里,隧道直径接近15米,位居世界之首。这么长的隧道,隧道进口和出口会存在很大温差,影响行车舒适度。设计人员将为它量身定制一套降温措施,隧道全线还将设多个连接通道,便于紧急情况时人员疏散。目前用于长江隧道的盾构正在抓紧制作中,预计明年开始起步推进。
在即将迎来四十华诞的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关隧道和轨道交通的科技“亮点”不胜枚举。年内,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就将与已建成3号线9座车站一起实现“C”字型运营。4号线将与其他已建和待建的多条轨道交通线构成多线换乘地下枢纽站。有关方面专门成立了“轨道交通大型枢纽站立体交叉设计新技术应用研究”科研项目。4号线上海体育馆站从既有的1号线上体馆站下穿越,为国内首创;未来4号线东方路站不仅将和现有的2号线东方路站实现“零换乘”,还将与两条规划中的轨道交通形成“丰”字型换乘,乘客在四条线路间换乘,每次只需通过一座电梯,极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