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宏观经济
 
 
发展改革委表示降价仍是今后药品监管的主题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1日   来源:经济日报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目前药品价格的水分还是不少,还没有降到位,继续降低药价仍是今后药品监管的主题。”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赵小平在中国制药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要尽快挤压药价水分,既要遏制药价上涨,又要促进制药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切实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

    单纯降价治标不治本

    到目前为止,国家发改委已连续17次降低药品价格,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为何依然没有改变?赵小平说,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措施,但当前药价水分还不少,特别是放开价格的药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有的企业采取“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手段,采取提高放开药品的价格弥补政府降价药带来的利润损失的手法变相提高价格;药品招标采购中不规范行为,医院不愿意使用降价药,医药商业不愿意卖降价药,医生处方行为不规范,开大处方、开高价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使得政府一次次的药品降价措施大打折扣,群众没能真正享受到降价药的好处。

    赵小平分析认为,从目前出台的治理整顿措施看,就价格论价格,治标不治本。“医药不分”、以药养医;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不分;“管办不分”,卫生部门既管医院又办医院,造成现行体制下医院追求药品销售收入,优先卖回扣多、价格高的药品,这种现状形成了怪圈————对于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企业不生产,医院不进货,药店买不到,一些降价药已逐渐退出了市场。此外,药品生产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解决,这些原因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项改革联动推进

    “现行的医疗特性决定了患者选择权非常小,医生的利益与药品价格相连,在管理上缺乏对医疗行为是否科学的监管,就必然导致政府部门、医院和制药企业、患者三方都不满意。”国务院法制办科教文卫司副司长宋瑞霖强调,靠单纯降低药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医疗保险制度三项改革,将药品审批制度与药价制度衔接,鼓励新药的研发,降低药品生产与开发的投资成本,建立一个合理的定价机制。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表示,群众对医疗现状的不满,症结在于我们的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滞后。

    陈文玲说,三项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联动进行。首先医疗体制改革推进要实现“三个分离”:即管办分离,营利与非营利机构分离和医药分离。难度很大,但操作上可分步实现。其次要加快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取消隐性交易环节。三要提高制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调控有效遏制盲目建设、产能过剩。四要调整优化药品品种结构,增加创新品种药,对具有稳定疗效、价格低、受患者欢迎的药在财政上应给予支持。

    进一步拓展医保覆盖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参保人员医疗保障需求多元化等问题的出现,对发展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了新课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保司医保处处长王芳琳说,下一步医保制度改革将研究完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调整医疗保险制度结构和政策框架,规范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要进一步拓展医保覆盖的空间,让城镇从业人员及其家属、实现城镇化后的广大农民都享受医保;要建立健全医保支撑体系,尽快实施医疗风险、医保基金预警机制,建立管理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加强医疗费用的控制与管理。(记者 陈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