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产业经济
 
 
国家每年对长江“黄金水道”投资7000多万元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2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11月22日电(记者林红梅、冯亦珍)新中国成立56年以来,国家累计对长江航道建设投入41亿元,平均每年7000多万元。

    据南京航道局局长曹成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长江航道建设累计投入41亿元人民币。其中,“九五”以前共投入9亿元。“九五”投入17亿元,“十五”投入15亿元,最近10年的投资为32亿元,是前40多年投资的3倍多。

    现在,在长江上游宜宾至宜昌段1044公里河道,可通航300至1000吨级内河船舶;中游宜昌至武汉长624公里,可通航1000至3000吨级内河船舶及由这类船组成的船队;下游武汉至浏河口长1400公里,可通航3000至5000吨级内河船舶及由同类船组成的船队;南京以下航道目前水深达到10米,乘潮减载,可通航10万吨级海轮,平常满载可通航3到4万吨海轮。

    长江干线航道上自云南水富,下至江苏浏河口,全长2838公里。(完)  

    长江“黄金水道”正在产生“黄金效益”  

    新华社南京11月22日电(记者林红梅、冯亦珍)

    “九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航道的投入力度,多年处于天然状况的长江航道得到治理,长江“黄金水道”正逐渐发挥出“黄金效益”。

    长江干线航道上自云南水富,下至江苏浏河口,全长2838公里,95%的航段自然条件优越,仅5%左右河段存在“瓶颈”制约。“十五”初,国务院有关领导要求长江“黄金水道”为长三角地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交通支撑。交通部会同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共同对长江水运发展及相关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2003年交通部正式批准了《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提出“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的长江干线航道发展战略。

    围绕“深下游”的目标,长江实施了航道系统治理工程,长江口至南京航道水深提高到10米。国家大型河口工程长江口治理今年完成后,10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到南京,为船舶便利通行提供了根本条件。

    为了给过往船舶更好地导航,长江航道局对南京至浏河口段实施了航路改革及航道配套建设工程,逐步实现了航标大型化、灯光明亮化、助航现代化的目标,使长江南京以下航道满足了大型现代化船舶通航的要求。目前,长江下游南京至浏河口段航道,共设助航标志615座。长江航道局的人们,无论是白天夜晚还是雨天晴天,只要接到航标失常信息,做到随时开航,及时恢复。多数航道站、船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

    长江下游航道的现代化建设为长江航运和沿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江苏海事局统计,南浏工程结束后的一年内,长江南浏段的一般海损事故同比减少42.1%,碰撞事故减少了46.2%,事故失踪死亡人数减少了46%,沉船及经济损失分别减少了32.5%和45.4%。同时实现了船舶全天候通航,夜间海轮流量占整个海轮流量的50%,为此给船东带来经济效益1.7875亿元;事故发生率的下降带来安全效益2412万元。长江江苏段主要6港吞吐量增加3487.6万吨,实际影响和拉动GDP增长540亿元。

    经过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日益成为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沿江产业带形成的重要支撑。目前,长江流域钢铁产量占全国的36%,石化产量占全国的28%,汽车产量占全国的47%,火电装机占全国的16%,沿江大型企业生产所需80%的铁矿石、72%的原油、83%的电煤依赖长江航运。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长江“黄金水道”成为保障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长江航运具有运能大、能耗少、成本低、占地少、污染轻等特点。在资源效益方面,利用天然河道,少占地或不占地,有时还可以通过航道疏浚造地,增加土地面积。在环境效益方面,水运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