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苏各级政府继续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发展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城镇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居民消费趋于升级,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然而,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间、市际间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
一、收入突破万元
1-10月份,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9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7%,提高5个百分点。
1、工薪收入贡献大。工薪收入是当年劳动者所得的真实反映,由于其占总收入的绝对份额大,因此它的高低直接决定居民的生活水准,影响家庭资本积累、消费等一系列行为。1-10月份,人均工薪收入为7034元,增长22.7%,较上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3.4%。
2、个体经营者收入大幅增长。大力发展个私经济,积极支持鼓励广大市民创业,已成为目前政府工作重要任务之一,激发了许多人的创业热情,个体从业人员收入大幅增长。1-10月份,城镇居民人均个体经营者的净收入为843元,增长35.8%,对总收入的贡献率为13%
3、财产性收入增长12%。近年来出租房屋、出售收藏品、财产转让溢价等其它投资收入已成为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1-10月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93元,增长12%,其中出租房收入增长11%,其他投资收入增长51.5%。
4、转移性收入增长7.3%。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与落实,确保了离退休人员能按时足额拿到统筹养老金,加之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使转移性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1-10月份,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3067元,增长7.3%,对总收入的贡献率为13.4%,其中离退休金增长7%,社会救济收入增长14%。
二、低收户收入显著提高 高低收入户差距大
在各级政府关怀下,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占10%的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780元,增长了20%,高出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即便如此,高低收入家庭收入差距依然很大, 1-10月,若以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为1,则高低户间的收入比为10.2:1。因此,缩小此差距仍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工作。
三、六城市居民收入过万元 市际间收入不平衡
前十月,江苏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镇江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分别为13717元、13342元、12593元、12395元、10393元、1038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8%、23.5%、13.1%、12.7%、14.2%。但市际间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四城市居民收入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而宿迁市居民收入则不到苏州的一半,仅为苏州市居民收入的43.5%。(见下表)
1-10月十三个省辖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单位:元)
|
2005年
|
2004年
|
增幅(%)
|
省平均
|
10319
|
8765
|
17.7
|
南京市
|
12593
|
9534
|
23.5
|
无锡市
|
13342
|
11311
|
18.0
|
徐州市
|
9115
|
8203
|
11.1
|
常州市
|
12395
|
10956
|
13.1
|
苏州市
|
13717
|
12221
|
12.2
|
南通市
|
10393
|
9226
|
12.7
|
连云港市
|
8349
|
7414
|
12.6
|
淮安市
|
7612
|
6704
|
13.5
|
盐城市
|
8913
|
8133
|
12.6
|
扬州市
|
9527
|
8170
|
16.6
|
镇江市
|
10384
|
9093
|
14.2
|
泰州市
|
9234
|
7991
|
15.5
|
宿迁市
|
5968
|
5105
|
16.9
|
三、收入仍居华东第四 与浙江差距明显
据全国城调反馈资料:1-10月份,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9元,在华东六省一市中,收入水平仍居华东第四,增幅在全国位居第一,与排名第三的福建差距有所缩小,但与排名第二的浙江差距相当大,人均相差3500元。(见下表)
华东六省一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
|
1-10月累计(元)
|
增长(±%)
|
与江苏差额(±)
|
江 苏
|
10319
|
17.7
|
─
|
上 海
|
15671
|
12.2
|
5352
|
浙 江
|
13818
|
12.5
|
3500
|
福 建
|
10384
|
10.5
|
65
|
山 东
|
8880
|
13.5
|
-1439
|
安 徽
|
7082
|
13.7
|
-3237
|
江 西
|
7115
|
14.7
|
-3203
|
四、消费创近年最好记录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江苏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百姓的消费观念变化显著。1-10月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51元,增长18%,较上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增幅为近几年来最高。八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旅游、汽车、教育消费成热点。
1、食品消费求质量。居民选购食品更讲求新鲜、保健、营养于一体,城镇居民传统饮食习惯有所改变,在外用餐花费明显增多。 1—10月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达2675元,增长9.4%。居民人均用于购买蔬菜增长8.7%、禽类增长14.7%、糕点增长7.2%、奶及奶制品增长7.9%、糖酒饮料类增长11.1%、鲜果增长9.8%、鲜瓜增长14.3%、菜类半成品增长15.5%,人均在外饮食增长31.6%。
2、衣着消费成衣化。追求时尚,展示个性,已成为居民衣着消费总趋势。1-10月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635元,增长29.4%,其中服装460元,增长30.8%。
3、旅游消费成亮点。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省内、省外乃至出国旅游成为部分居民丰富业余生活和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1-10月份,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182元,增长39.8%
4、汽车消费热度不减。油价虽在不断的上涨,但对经济实力较强或确有需求的家庭来说,并无大碍。1-10份,江苏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购车0.7辆,较上年同期净增0.4辆。到10末,每百户拥有量已达4.27辆。同时也拉动相关消费的高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车辆用燃料及零配件55元,增长71.2%,人均交通工具服务支出58元,增长64.2%。
5、教育负担依旧沉重。全省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有在校生1316人,年度内中学生交纳择校费的占16%,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民办大学生,家庭负担较重。在全省超支家庭中,因教育而导致家庭透支的位居榜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增幅达18%。
五、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江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居民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进一步扩大。1-10月份,江苏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675元,同比增长9.4%,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9%,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个百分点;交通通讯、娱乐文教服务类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下同)为12.5%、15.8%,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2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衣着占8.8%,上升0.8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占6.9%,上升0.1个百分点;杂项商品支出占3.5%,上升0.2个分点;医疗保健占6.7%,与上年同期持平。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家庭消费已从满足基本生活的普通商品消费向购买汽车、住房、投资教育、外出旅游等特殊商品消费及服务过渡,进入从中低档消费向中高档消费的发展期。
附表:1-10月份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单位:元)
|
2005年
|
2004年
|
增长(%)
|
一、食品
|
2675
|
2446
|
9.4
|
二、衣着
|
635
|
491
|
29.4
|
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502
|
419
|
19.9
|
四、医疗保健
|
485
|
414
|
17.2
|
五、交通和通讯
|
905
|
647
|
39.9
|
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
1146
|
932
|
23.0
|
七、居住
|
647
|
579
|
11.8
|
八、杂项商品和服务
|
256
|
205
|
24.7
|
(江苏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