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5长沙卡通艺术节”隆重开幕和“湖南长沙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揭牌,湖南省超级杂交稻技术研究与示范、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重大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湖南长沙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智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六大科技工程正式启动。它们的形成,将构筑“十一五”期间,湖南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中部崛起的基本蓝图。
地处中部,湖南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在引领区域经济上台阶、求跨越的同时,也潜伏许多诸如观念陈旧、滥取资源、产业与科技脱节等一系列发展瓶颈。为此,湖南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了省情后,提出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并强调科技创新,关键是观念的创新。近年来,省科技厅王柯敏厅长等在宣传科技社会功能的同时,加大了其经济功能的宣传力度,形成了科技工作本身就是重要经济工作的社会共识,“科技经济功能”的概念,首次写进了周伯华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该省“十一五”科技发展总体部署中,“突出两个主题”: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实施三大行动”:加强优势领域原始创新的“登峰行动”、提高全省科技业竞争力的“引领行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行动”等,更显示出科技创新倾向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湖南是个高水平科技成果较多的省份,2000年—2004年省级科技部门登记的科技成果4658项,平均每年900余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89%,成果水平处于国际国内领先的达到96%,科技成果水平综合评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年中,共有85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涌现出超级稻、高性能C/C航空制动材料等重大科技成果,袁隆平和黄伯云院士因此分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和连续6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另一方面,该省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高,以全国排名第16位的科技投入,获得了排名第7位的科技产出。这样的大好背景下,该省的发展却遭遇了科技成果转化较慢、较弱的瓶颈制约,科技成果应用形成的产业化规模较小。
面对这种情况,省科技厅的领导认真分析了造成瓶颈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科技投入不足和缺少重大科技引领工程、投入分散等。问题找出后,他们抓住变科技优势为经济优势这个重点,以加快成果转化为着力点,开辟了科技风险投融资的新渠道,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省级财政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项目经费的大幅增加,2004年争取总额达到2.8亿元,比上年增长84.5%,较好地突破了科技资金支持乏力的发展瓶颈。与此同时,突出重点,发挥重大科技工程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思路也在该省逐渐成熟,并最终凸显出“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六大科技工程发展的主要脉络。
六大科技工程,聚焦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涵盖面广、针对性强、支撑引领作用十分突出。六大工程实施后,将极大地调整该省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整体上提升该省的经济总量。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高度评价“六大科技工程很有新意,既考虑了湖南的优势和特点,又考虑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徐兰山 徐石平 罗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