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以“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为标志,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拥有了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配套技术。这些成果,带动了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探索的深入,带动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推进技术、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和工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产业的兴起,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据统计,我国近几年生产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并开始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空间技术领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作为战略,必须有目标、有重点、有选择、有时序。抓什么不抓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是战略决策的首要问题。在现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科技领域都居于领先地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努力保障科技经费的增长高于国民经济经常性增长,但能够用于科技研究开发的经费毕竟有限。为了加快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步伐,高效率利用有限的科技创新资源,在选择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优先顺序时,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实行重点突破。
明确战略目标,就是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努力把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现代化整体进程的战略高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集中到事关科技事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实行重点突破,一是要致力于建立创新型国家,正确把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二是要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生物等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加强基础研究,积极支持原始性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集中力量,瞄准空间、海洋、生物、纳米技术及先进材料等战略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技术制高点。三是要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和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要制定重要技术标准。在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谁掌握了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如果说专利只影响一个或几个企业的话,标准则可以影响一个产业,甚至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标准工作,争取有更多的中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保障我国产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潜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建设项目,越要加强科学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强化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切实转变人力密集型、数量规模型等传统管理模式,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对于各个重要的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项目和重大工程,各级政府的经济、科技和产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相互衔接、互相配合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及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形成干一件事成一件事的良好局面。(经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