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区域经济
 
解读湖北省十一五规划 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2日   来源:湖北日报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专家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消除体制障碍,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实行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说,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要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这点在湖北省表现尤为突出。湖北省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6000万人口中,按城镇化率44.7%的比例计算,至少还有3300万农村居民。

    他们中的很多人分布于穷乡僻壤,承担着最基础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却承受着远远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重负。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在广阔的农村,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畅通,医疗卫生教育条件差。总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距离城市文明还很遥远。

    他们中的很多人分布于穷乡僻壤,承担着最基础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却承受着远远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重负。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在广阔的农村,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畅通,医疗卫生教育条件差。总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距离城市文明还很遥远。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五”期间,湖北省农村的状况已有了很大改善。

    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实现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农村200万人、9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已列入水利血防规划的投资有13.8亿元。有关部门在建筑领域基本建立了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为农民工追讨工资5.5亿元。

    然而,这仅仅才是开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用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生育、文化事业、中小学生公用经费的投入量均将增长一倍。农村公用事业将得到大力发展。

    有30多亿元将用于农村安全饮水和水利血防灭螺工程建设。疫区改水、人饮解困、农村安全饮水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水土保持和水环境治理将进一步受到重视。

    通过兴建除氟砷工程、除盐工程、替代水源工程和其他饮水安全问题工程,基本解决500万人的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四湖、汉北河、富水、陆水、荆南四河、通顺河等流域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纳入到规划中来。

    以推进100个重点镇和1000个示范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信、广播电视三个“村村通”工程。不仅硬件要过硬,软件也得更优良。农民要像城里人一样有保障地生活。未来5年,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将会得到积极探索和初步建立。

    农民增收也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城镇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民从事建筑、农机、餐饮、服务等职业,可以在乡镇进行技能鉴定,更多的农民拥有自己的证书。将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做长,让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这些探索,会帮助更多的农民顺利地从农村转移出去,也会成为解决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十一五”期间,湖北省还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然会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记者 张爱虎 杨伟)

 
 
 相关链接
· “十五”以来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一定控制
· 王兆国:发挥职工在实施“十一五”中主力军作用
·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广国产电子产品应用
· 科技部部署十一五科技规划编制地方工作会议召开
·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将完善技术发展模式
·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