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经济建设>> 区域经济
 
改变硅产业格局 我国最大硅产业基地在河南启动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9日   来源:河南日报

    蓄势已久的河南省洛阳硅工业,以极具爆发力的态势,拉开了改变世界硅产业格局的序幕:

    12月18日,国内产量最大、洛阳中硅公司年产300吨的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几乎在同一时间,该公司多晶硅二期工程、洛阳尚德光伏电池一期工程和阿特斯洛阳光伏电池一期工程开工奠基。“一天同时开工三个工程,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在世界硅产业和光伏行业领域也属罕见。”一位硅产业专家据此判断,“这标志着国内最大的硅产业基地的形成。”

    更具标志意义的是,在继今年10月洛阳硅工业打破多晶硅国际技术垄断之后,国际巨头的市场垄断也将被打破。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今年11月在洛阳考察时要求,要把洛阳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要以信息化来带动。而硅工业恰恰就是信息化中的材料工业。

    在落实徐光春书记“建成新型工业基地、再造一个新洛阳”指示的过程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能优势的洛阳硅工业无疑被寄予了厚望:洛阳市今年的GDP有望达到1100亿元,并占到全省GDP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为这个数字做出主要贡献的是铝工业、火电工业、石化工业和制造业等洛阳传统工业。

    “地球上最多的元素是氧,第二个就是硅。我们脚下的泥土、石头和沙子,我们身边的砖瓦水泥玻璃都是硅的化合物。”参与了洛阳硅工业生产基地规划的硅工业专家侯连武说。

    就是这个“普通”的硅,号称“全球第一产业”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一刻也离不开它,各种集成电路、硅元器件和硅光电池都要以硅片为衬底,没有硅材料制造业的支撑,信息产业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多晶硅的年生产能力仅为60吨,国内市场的需求是2280吨,大量的多晶硅需求要靠进口填补。国际巨头的垄断已经使发展国内硅产业迫在眉睫。

    关于发展的诸多思考改变着洛阳的工业成长轨迹:在洛阳市出台有关“十一五”期间发展工业的意见中,洛阳市的产业支柱从原来的四个发展为包括硅产业和钼钨钛产业基地在内的六大支柱。

    硅产业的发展前景,洛阳人这样描绘,在今后3到5年里,洛阳将建成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工程,形成从多晶硅、单晶硅到硅片加工、硅光电池加工的产品链,使洛阳硅半导体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20多亿元。这意味着,我国每年可以减少进口价值15亿元的多晶硅3000余吨,所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25万户家庭每户提供1000瓦时电力,给100万人送去光明。

    “洛阳硅产业是民族的骄傲,更是洛阳的骄傲。”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表示,“我们要按照徐光春书记的指示,充分发挥硅产业等新兴工业的带动作用,通过5年的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再造一个新洛阳,把工业化这篇文章做大做新做好。”(记者郭津常文征)

 
 
 相关链接
· 中冶南方总承包建设的武钢硅钢机组建成投产
· 宁夏青铜峡铝业集团公司建成40万吨电解铝产能
· 我国跻身电解铝和氧化铝技术输出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