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统计局局长介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大幅提升原因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0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刘诗平、刘铮、姚润丰) 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的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2004年的增加值为6501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加21297亿元,占GDP比重从31.9%升至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何提高如此之多?

    据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济普查中的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高,主要是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此次普查挤掉了一些地区统计和核算中历史遗留的第二产业、特别是规模以下工业存在的“水分”,补上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常规统计中漏统的部分。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服务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被低估的情况。这次普查提高8.8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长期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服务业统计非常薄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逐步接轨,虽然服务业统计得到了一定加强,但基础统计工作尚没有完全跟上。

    二是从事第三产业领域的单位量大面广,情况复杂,财务制度不健全,统计手段相对落后。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特别是私营、个体服务业发展迅速,由于非常分散、变动频繁,加大了组织统计调查的难度,存在一定的漏统情况。如在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占较大比重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中,普查后的增加值比常规统计多出1.5万亿元,占第三产业新增部分的70%。

    四是新兴服务业大量出现,发展很快,但由于资料不全,常规统计难以准确核算,造成核算数据偏低。像计算机服务业、娱乐业、家政服务业等,虽然在常规统计中通过相关资料推算等方法作了统计,但很不充分。

    五是工业、建筑业企业办的一些附属服务业,有的被混在第二产业中,但更多的被漏统了。

    根据初步测算,我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3万亿元,占93%。对此,李德水分析认为,从普查的结果看,服务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功不可没。

    通过此次普查,进一步查清并补上了第三产业漏统的部分,三次产业结构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据了解,统计部门将进一步总结普查经验,健全完善第三产业统计制度方法,加强和规范规模以下经济的统计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以高于经济增速的速度增长,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总体看来仍然相对落后。调整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虽然升至40.7%,但这个数字依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或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有关统计显示,美国服务业占GDP的75%,欧洲服务业占比也在60%以上,印度为51.2%。

    与此同时,在我国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总体技术水平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方式较为落后,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是一项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完)

 
 
 相关链接
· 经济普查:我国建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2.6%
· 经济普查: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数逾1.5亿
· 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就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答问
· 经济普查: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0.56%
· 统计局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制造业居工业主导地位
· 国家统计局介绍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