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四川省绵阳市建设人水和谐的节水型社会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9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绵阳市位于四川西北部,人口527万,幅员面积2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位居四川第二,也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曾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该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59立方米,降水相对丰沛,但仍然存在着三大问题: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发生;水环境局部恶化。

2003年,经水利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绵阳市作为全国首批三大试点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绵阳确定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对水资源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数字化管理,解决用水效率低下和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初步实现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成“定额管理、水价调节、数字调度、防污治污、人水和谐”的节水型社会。围绕这个目标,绵阳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绵阳市的特点,以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全民动员、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立了节水型社会法规性标准体系。制订出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一个基础标准,四个行业标准”:用水定额标准,节水型宾馆标准,节水型生活小区标准,节水型企业(单位)标准,节水型农业示范区标准。

——建立了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制订出台了“一个基本制度、四个核心制度”: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确定主要产品、作物用水定额及管理制度),水价管理制度(主要是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排污管理制度(主要是排污定额和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调度方案(主要是不同状况下的分水调水)。

——建立了政府激励制度。制定了节水科技进步奖励办法,明确每两年对节水管理、研究等方面的进步进行表彰和奖励。

——建立了政府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以定额管理为基础的节水运行机制、以水价调节为重点的节水激励机制、以人水和谐为目的的排污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并逐步推行。

绵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南方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效果。该市GDP2002年的36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54亿元,但用水总量控制在方案确定的17亿立方米之内,实现了出境流量56立方米/秒以上的目标。两年来,节水灌溉面积增加到78万亩,渠道配套防渗450公里,最大的灌区武引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37提高到0.60。工业节水试点企业水重复利用率从两年前的50%提高到85%以上。涪江干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人们爱水、护水、节水的习惯已经形成,初步实现了人水和谐。(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