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浙江省绍兴县土地集约利用“九法”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9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绍兴县连续几年位列全国十强县,既是经济强县、用地大县,同时又是资源小县,全县耕地39.5万亩,人均耕地仅0.57亩。近几年,该县年用地需求量都在3万亩左右,而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10年,剩余可用的建设用地指标已不足2万亩。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县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把握机遇,主动做好集约用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实践中摸索出土地集约利用“九法”,走出了一条集约、高效、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了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绍兴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向“闲置”要土地。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处置闲置地政策措施。对违反出让合同约定逾期不开发建设甚至长期闲置的土地,通过收取闲置费、协议收回、无偿收回、公开出让等方式予以处置,制止土地闲置,盘活闲置土地,使好项目有地可用,老项目集约用地。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县共盘活闲置土地3800亩。

二、向空间要土地。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确立立体用地观,向空间要土地。一是改革厂区建设模式,除大企业大项目允许自行建厂房外,中小企业原则上进标准厂房,对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二是鼓励镇(街道)和有实力的企业在各开发区和工业集聚区内,通过挂牌、招标等方式取得工业用地使用权,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厂房。三是通过减免新增容积率部分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配套设施费,允许标准厂房区分割发证、出租、转让、抵押等措施,鼓励新建多层标准厂房。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厂房59.9万平方米,到年底还将建成22万平方米。浙江贤盛纺织公司采用多层立体式设计,投资7000万元,兴建22幢标准厂房,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土地容积率提高到0.99,吸引了20余家中小企业集聚,每亩土地投资强度可比全县平均水平提高近一倍。

同时,在确保消防和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企业改建厂房,平房建楼房,楼房建多层,做到能向空中发展的决不在地面扩张。如庆盛集团对原检验车间进行改造加层,将员工食堂搬到了车间上层,利用原食堂用地新建了近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和仓库,解决了新上项目用地问题。

三、向时间要土地。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采用集中审批、并联审批、现场办公等方式,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速度;强化县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及时帮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周期,使有限土地资源能在短期内产生可观的效益。如总投资24.5亿元的华联三鑫60万吨PTA项目,提前八个月投料试车;浙江远东集团20万吨聚合溶体直纺长丝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投产,比同类项目建设周期缩短了近一半。

四、向管理要土地。县政府对各镇(街道)资源集约情况进行考核奖励,开展新上工业项目资源集约竞赛活动,大力培育扶持资源集约型示范企业。通过职能部门上门指导、印发辅导材料、新闻媒体典型介绍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努力探索通过加强管理节约用地的新路子。例如改变对废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处理一次的管理方式,节约废品用地;通过各种方式减少产品积压,节省成品仓库空间;通过减少用煤进货量、增加进货频率的方式减少堆煤场用地,等等。如庆盛集团原来一次要进近一个月的生产用煤量,现在改为一次只进35天的用煤量,工业废丝废料也由原来的几个月不定期处理一次改为23天处理一次,为企业内部挖潜创造了条件。

五、向科技要土地。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设置产业和投资“门槛”,重点引进占地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积极推进“零增地”招商,发挥寸土寸金效益;大力推进“嫁接”型、升级型技改,努力提升现有企业用地的集聚度。如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原计划新上一条玻璃生产流水线,需用地200余亩,在县委、县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下,企业最终在40余亩存量土地上投资4亿元新建了一条高科技玻璃产品生产线,年销售额可达3亿元,经济效益相当于5条普通玻璃生产线的效益,而5条普通玻璃生产线需要占地1000亩。

六、向规划要土地。调整规划审批指标,适当降低工业项目绿地指标,促进集约用地。在不影响消防通道,不影响周围建筑的情况下,重新布局、规划,鼓励业主经规划审批后在原厂房上加层,或利用面积过大的绿化用地、空地建造厂房。仅通过适当降低绿化率,提高容积率的方式,就新建厂房88.67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约了1663亩土地。

七、向企业要土地。针对严峻的用地形势,组织开展土地“大排查、深挖潜、严管理”活动,摸清了企业用地现状及可挖土地潜力底数,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利用。钱清镇着手对一处280亩的废弃矿山进行开发整治,计划利用其中的70亩建造外来人员公寓、180亩建造标准厂房、30亩建造配套设施;绍兴纺机集团通过降低厂区绿化率和老厂改造解决发展中的生产用地问题,预计可节约用地32.9亩;浙江中安建设集团原有一宗52.41亩的土地长期闲置,通过这次大排查,企业主动要求新建标准厂房,容积率达到1.53

八、向置换要土地。虽然全县土地可整理资源已经非常短缺,整理的成本也很高,但仍以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为根本,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工作的力度。在农村,从土地入手,连续多年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共整理土地21.25万亩,净增耕地3.8万亩,迁坟12.8万穴,拆除露天粪坑22万个,拆违拆旧96万平方米,既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又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还拓宽了建设用地渠道。在城区,通过“城中村”改造,集中建造农民公寓,依法进行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置换,共盘出近100万平方米的城市建设用地。在山区,结合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移民下山、劳力出山,目前建成集中安置小区2个,安置下山农户142户。近两年来全县通过置换的方式,“退宅还耕”133万平方米,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九、向机制要土地。绍兴县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集约用地绝不是宏观调控形势下的权宜之计,应该且必须成为长期坚持的政策取向和自觉行动。要确保集约用地,必须在建立机制上下功夫。该县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健全用地审核监管机制。从项目落户到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管理。企业要求新增建设用地,必须充分消化现有闲置土地。政府在项目审批把关时,把企业现有闲置土地面积一并核算为用地规模,对投资强度与容积率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核减供地面积。仅这一项,去年全县就核减了近5000亩用地。二是完善项目用地准入机制。对土地使用设置多道“门槛”,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供地。对小电镀、小漂染、小化工、小熔炼、小酿造和高能耗企业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停批了印染项目,有选择地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三是建立工业用地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的基础上,改革土地出让办法,积极探索工业用地竞标出让。最近,柯桥经济开发区对一宗面积为123亩的工业用地实行公开挂牌出让,既增加了政府土地收入,又防止了企业因用地成本低而“多占少用”、“宽打宽用”、“低效利用”现象发生。(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