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河北省邯郸市实施“千矿万亩”工程 恢复治理矿山生态环境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9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邯郸市位于河北南部,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煤炭基地之一,矿业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邯郸市矿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全市各类矿山企业最高曾多达3000个,其长时间、高强度的矿山开采活动,造成土地荒废,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有的地方甚至发生大范围塌陷,不仅危及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危及群众的生命安全。为此,邯郸市经过反复调查论证,确定实施“千矿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已投资2亿多元,对被1000多个小矿破坏的地表、植被进行了恢复,治理恢复土地2万亩,其中,耕地8000多亩,林地8000多亩,恢复建设、养殖用地4000多亩。同时,制定了全面治理规划,确定了全市52个重点治理矿区,涉及整治复垦土地面积5.6万亩,计划再用两年时间,使全市被关闭矿山的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全部得到治理。实践证明,“千矿万亩”综合治理工程不仅让万亩荒芜的土地再现生机,实现了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发展,而且为解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提供了有效尝试。其主要做法是:

首先,制定了“千矿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坚持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保护并重,加大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整治力度。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方针,本着宜农则农、宜耕则耕、宜牧则牧综合治理,以填实矿区内的废矿井,清理矿渣,平整地面,复垦土地为治理标准,先易后难、分期分批由国土资源部门或所在地乡、村组织实施。

其二,积极引导,各方参与。治理工程的费用以治理受益单位自筹资金为主,并实行复垦治理资金补贴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励和调动了包括地方政府、村镇、集体、个体农民在内的多方投资治理积极性,在累计投入的近两亿元治理资金中,国土资源部门投入仅为投资总额的5%,其余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三,因矿制宜,多样式治理。主要有五种形式(1)西石门铁矿区的“植树封碴、尾砂造田”治理模式。该矿区多方投资10145万元,利用尾砂造田1050亩,并植树50.2万株,绿化荒山3800亩;筑坝改河4400米。现已呈现出良田千畴、麦浪翻滚、一派生机。(2)小汪矿区的塌陷区治理模式。通过填埋废石、废碴,从塌陷矿区废弃地取土覆盖的方式,开发出新增土地,同时也使原塌陷废弃地得到整理,形成了“一块面烙成两块饼”的模式,整个工程整理优质可耕地2000亩。(3)车王口矿区“宜林则林”模式。矿区原有70多个小煤窑,这些小煤窑被关闭后,整个矿区内废弃井筒遍地,矿渣到处堆积,通过充填井筒,清渣平整,植树造林2000多亩,改善了生态环境。(4)峰峰矿区的“地下转地上”治理模式。该区原来有400个小煤矿,经过关井压产现降为70余个,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向非矿山企业转移,利用原废弃的厂址和矿山废弃地,建成了一批焦化厂、种猪厂、炼铁厂等企业和果园、林地,将地下聚宝盆转化为地上摇钱树。目前全区7个乡镇329个已关闭小煤矿的4600亩废弃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新建各类企业200家,年产值6亿元,已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5)涉县采沙区的治理模式。涉县赤岸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为治理因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先后筹集投入资金900多万元,筑坝修渠、填沟整地,开发整理耕地近千亩,使昔日的乱河滩,成为今日的米粮川。(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