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平安县平安镇西村共有人口2260人,耕地126亩,由于国家和县城建设的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05亩,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成了典型的失地农民。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中,西村两委班子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思路。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因此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该村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继续加快现有平安西村铁合金、西村砖厂、网围栏厂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建,使其上规模、上档次。采取自办、联办、承包、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生产型、加工型、技术型、服务型的经济实体。大力发展以休闲、餐饮娱乐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围绕平安商城周围已形成的市场雏形,进一步规范管理,将市场分类划分,形成百货、五金修理、土产杂货、副食品、蔬菜、小吃等一条街。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该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引进外资,借用外力求发展。坚持舍小利近利,算大账远账的观念,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思想,切实做到一切条件都可以谈,一切手续都可以代办和服务一条龙的思想,努力引进县外、省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一切有诚意、有实力、有优势的客商来该村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农民收放。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类技能培训班,以一技之长增加个人的收入。同时,采取政府组织和民间个人组织相结合的办法寻求劳力输出的渠道,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力争到“十一五”末使该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率达95%,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积极争取城镇低保金。由于耕地的减少,该村在农业方面无多大的出路,许多年老体弱者无法外出打工,导致这部分人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积极争取将这部分人按城镇居民对待,每月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以此解决这部分的人的生产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