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和任务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当前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是新疆历史上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新疆生产总值26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年均增长9.7%,超过“十五”计划9%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8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亿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2%。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具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迅速,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优质商品粮、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基地建设也初见成效。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石油天然气、重化工、纺织、绿色食品等产业初具规模,其中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钾盐等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服务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5030亿元,超过“十五”计划目标830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生态建设,办成了多件多年来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大事,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精—伊—霍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进展顺利。
地区经济布局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乌昌经济一体化开始启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快速发展,对全疆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南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突破,企业改组改造取得成效,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非公有制经济也有较快发展,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对内对外开放跨上新台阶,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7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7%,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招商引资1035亿元。
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45元,比2000年增加827元,年均增长8.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00元,年均增长7.5%,各族群众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住房和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扶贫帮困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加大,解决了最后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帮助145万低收入人口增加了收入。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两基”攻坚、高校扩招、学科专业调整迈出新步伐。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以内。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