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河南省综合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又跃上一个新台阶,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
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河南省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五”末全省生产总值可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20亿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6:47:30.4调整为18.1:51.9:30,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九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转变,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精深加工能力增强,产品链条逐步拉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动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十五”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0.5%,比“九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达到50%。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河南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十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000亿元,年均增长23%。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盘石头水库建成运营,西霞院、燕山水库相继开工建设,黄河、淮河等干流堤防得到加固,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8万亩;二是抓好中原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70公里;三是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火电基地的目标,加快电源和电网项目建设,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全省总装机容量突破2800万千瓦;四是加强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垄断行业、投资、财税、价格、农村税费、粮食流通、社会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地性作用明显增强。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东引西进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外贸出口总额52亿美元,年均增长28%,利用外资总额49亿美元,年均增长6%。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了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加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两基”目标任务全部实现,高素质人材培养能力迅速提高,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85万人,比“九五”末增加59万人;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了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人口保持了较低的增长速度,“十五”年均增长5.2‰,低于“十五”计划8.5‰的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0元,比“九五”末增加3833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实行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880元,比“九五”末增加895元。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8%,连续四年控制在3.5%以内,低于“十五”计划5%的目标。(河南省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