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福建省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把握机遇,强化管理,乘势而上,开创了海洋综合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了福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5年来,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达7957.8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3489.52亿元,平均约占全省GDP的13%。
坚持立足创新,深化海域使用管理。在全面实施海域管理三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论证、听证、公示等配套制度,健全海域使用预审、受理、登记、公告等内部管理程序,大力推动管理创新。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建立乡镇海管站,构建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参与养殖用海管理的新模式。目前全省已建立乡镇海管站140个。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管理办法,部分地区海域使用权抵押取得重大突破,在盘活资产、保障信贷、促进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海域使用权市场的繁荣。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提前介入到涉海基本建设项目审批中,努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好服务。严格依据《海域法》、《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依法颁发的海域证面积从2001年的1991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86759公顷,管理范围已拓展到所有用海类型。年征收海域使用金从2001年的5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7130万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90%。三是夯实管理基础。省、设区市、县高度重视海洋功能区划修订工作,把之作为科学管海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报批稿)业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市县两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全面展开。高度重视堪界等基础性工作,省内48条市际、县际线的勘界工作已基本完成,海河划界全部完成,岸线修测已完成泉州和厦门试点工作。
坚持立足提升,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加强能力建设,实现海洋环境保护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一是提升网络覆盖程度。全面完成了省、设区市两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工作,形成了由3个综合性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15个海洋环境监测站组成的结构合理、运行顺畅、功效显著、覆盖全省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二是提升环境监测水平。在近岸重点海域加大了监测站位的布设密度和监测频率。对全省158个排污口进行了监测,对45个重点陆源排污口实施了跟踪监测;在三都湾、闽江口、平潭沿海、厦门近岸海域布设了4个赤潮监控区,监控面积达6300平方公里,发现赤潮率达100%。建立了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监控海域总面积5063平方公里。三是提升预警预报能力。制定了《防台风应急预案》和《海洋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定期通过福建电视台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局域网向社会公众发布海洋环境监测结果及海洋灾害信息,提升了海洋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四是提升生态保护力度。新建了“莆田市湄洲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并建立了宁德市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等4个保护区科普展示室。目前,全省共建立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14个,保护面积18.87万公顷。加大渔业生态修复工作力度,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开展增殖放流、封岛栽培、人工鱼礁建设,有效地养护和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坚持立足实效,加强海洋执法监察。一是办案见实效。仅2005年以来,全省海监共发现违法违规行为396宗,做出行政处罚决定202宗,办案数是2004年同期1.5倍。着力提高海监办案效率,全省立案的202宗中,结案190宗,结案率94.06%,已经执行终结186宗,执行率92.08%。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对已批准的围、填海项目进行事中和事后监察行动,共检查127宗用海项目,全部进行立案查处。与海事、海警、边防等执法单位联合执法,查处非法采砂案件26起。联合环保、国土、水利、边防、海事等涉海部门,分别在罗源湾、三都澳、湄州湾等海域开展“碧海行动”和“净海行动”专项执法行动,有力打击了违法活动。二是执法管理见实效。采取海上船舶巡航监视、岸边车辆巡逻监察、空中飞机巡航监察、海洋项目人员走访调查等全方位措施,使已审批和拟审批的海洋项目监察率达到100%,对违法行为的发现率也明显提高,有效克服了海洋行政案件“发现难、调查难、取证难”的现象,使海洋执法监察全面地向以查处违法案件为核心的执法实践转移。三是队伍建设见实效。建立健全了海洋行政执法检查和立案、审理、会审、处罚、执行等专项工作制度,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协调一致,为海监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打下良好基础。加快海监机构建设步伐,目前全省共成立海监机构34个,其中,省级总队1个,设区市级支队6个,县级大队27个。
坚持立足项目,全力推进科技兴海。一是突出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认真组织实施总投资1.92亿元的国家“863”重大专项“台湾海峡与毗邻海域海洋动力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福建示范区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台湾海峡海域环境质量监视、监测能力。全力以赴抓好国家海洋“908”专项福建子项目的实施,已落实专项经费7480万元。开展主要海湾数模和环境研究项目,奠定科学管理海湾的基础。二是突出转化一批项目成果。新增了紫菜、大弹涂鱼、南方牙鲆、刺参、章鱼等多条产业链,每条产业链的产值都在亿元以上,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对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起到排头兵的作用。连续三年参加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等重大活动,共促成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海洋科研成果与全省企业技术需求成功对接140项、总投资7.9亿元项目对接与实施,进一步加快全省海洋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福建省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