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安徽省战胜了非典疫情和淮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化解了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突出矛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速逐年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增长质量显著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回顾“十五”成就,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新”: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是贯彻宏观调控,实力稳步提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各年度之间经济增速差距不到4个百分点,是历次五年计划中经济增速最平稳的五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5%,2005年比2000年增加一倍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4.1:42.7:33.2调整为18:45.5:36.5,产业内部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二是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安徽省坚持把清理土地、项目与优化投资结合起来,以“861”计划为核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94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一倍以上。
农村经济发展出现“新势头”。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十五”期间,安徽省围绕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规划,组织实施“121强龙工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目前,全省已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1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155家。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3500万亩,带动农户560万户,户均增收900多元。2005年粮、棉、肉类、水产品等总产量分别达到2650万吨、31万吨、274万吨和377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7.2%、8.8%、21%和10.1%,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从2000年起,安徽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五年来,改革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全省农民54.5亿元政策性负担被全部取消,农民人均减负109.4元,亩均减负93.8元。乡镇机构改革和分流人员安置任务基本完成,减少乡镇党政机构9700个、事业单位11800个,全省3.5万名应分流人员基本得到妥善安置。全面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农村义务教育比税费改革前明显提高。调整乡镇区划、扩大村级规模。全省共撤并乡镇304个,撤并幅度达16.5%;撤并村民委员会3000个,撤并幅度为10.4%;全面开展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三是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趋势明显。初步形成了淮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江淮及沿江江南高档优质稻米、优质“双低”油菜,皖东北优质花生,沿江及淮北地区的优质棉花,皖南和皖西山区的优质茶叶等10个优势作物产业带;畜牧业初步形成了淮北地区草食家畜、江淮地区猪、鸡、沿江水禽、皖西白鹅、宣城三黄鸡和城郊现代化奶蛋业等6大产业带;渔业初步形成了沿江湖泊生态渔业、江淮池塘高效渔业、皖西水库特色渔业、皖北河塘优质渔业和皖南山区休闲渔业等5个产业带。四是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5年全省劳务输出人数超过1000万人,比2000年增加200多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三分之二和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一是利用外资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利用外资5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3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18亿美元,对外借款11亿美元;全省累计利用省外资金1800亿元人民币。大公司、大企业和大项目来皖落户逐年增多,世界500强企业累计在皖落户24家。二是经济外向度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安徽省外贸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33.5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预计的88.5亿美元,年均增长21.4%,经济外向度由9.1%提高到13.3%,保持了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三是东向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省委、省政府作出东向发展战略的战略决策后,得到了中央和国家的肯定,也得到了全省上下的一致拥护。一批联结长三角的交通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面向长三角的招商引资活动如火如荼。“皖电东送”工程全面展开,国家已批准东送电力规模700多万千瓦,远期将突破1000万千瓦。
和谐安徽建设迈出“新步伐”。一是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递增16.4%的速度快速增长;职业教育2002年以来招生人数以年均28.5%的规模递增,在校生数超过60万人。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省属普通高校已达8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超出2000年7个百分点,提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民办教育稳步发展,全省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达3325所,在校学生达72.4万人,民办普通高校8所,提前完成“十五”规划目标。二是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初步建立。“非典”之后,安徽省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累计投入近10亿元,“十五”末,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工程将基本建成;全省16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功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全面发展。三是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成效。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安徽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已提交省人大审议,铜陵市、铜陵有色集团、淮南矿业集团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是安徽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293元上升到848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80元,年均增长6.6%。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2.1平方米提高到20平方米以上。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28%提高到35%,五年内又有420万人由农村进入城市。(安徽省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