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计划实施四年多来,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浙江努力缓解资源要素的严重制约,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经济增速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
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全省生产总值(GDP)从2000年的603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243亿元,成为继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全国第四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以每年增加百亿元的幅度连上几个台阶,从2000年的342.8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805.9亿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浙江在全国1000家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占198家,在全国百强县中占30席,在全国千强镇中占268席,总数均居全国第一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十五”期间,该省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1.0∶52.7∶36.3调整为2004年的7.3∶53.7∶39。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该省已成为全国省级政府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全省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资产报酬率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信用浙江”建设稳步推进,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确立。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852.3亿美元,四年年均增长32.3%,并成为全国第一大纺织服务出口省份;全省共有40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累计投资约5320亿元,创办企业约9万家,总营业额超过1万亿元。
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六个一千”工程建设任务超额完成。累计建设高标准海塘1280公里,高标准江堤1070公里,建成标准农田1018万亩,高等级公路2927公里,开工建设电力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形成年吞吐能力1450万人次的空港。“五大百亿”工程启动实施。截至2005年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2297亿元,占本届政府任期内计划总投资额的54%,秦山核电三期、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北接线、千万农民饮水工程、杭州软件产业基地、万里清水河道整治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跃居全国第3位,比2000年上升2位。文化大省战略深入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设施面貌一新;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4年率先在全国省区中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和99.23%,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快推进应急指挥、疾病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公共卫生五大体系建设,成为全国唯一的农村改水先进省。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农村人均纯收入6096元,分别连续4年和19年居全国省(区)之首。社会保险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省26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27个试点县(市、区)859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取得显著进展。预计2005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将达到2962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000年的35.6:35.4:29调整为27:39:34,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浙江省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