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新开工建设的格尔木至拉萨段长1142公里。青藏铁路自2001年6月29日开工以来,经过全体参建者的艰苦努力,各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三大难题”攻关取得重要成果,铺轨架梁屡创纪录,工程质量稳步提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把青藏铁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线重点工程全部攻克,站前工程全部完成,站后工程全面展开,运营准备全面启动,工程建设已进入安装设备、收尾配套、迎接2006年“七一”试运营阶段。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佳绩:冻土攻关成果显著。通过开展联合攻关,掌握了沿线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编制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勘察、设计、施工的暂行规定,确定了冻土区桥涵基础形式和设计参数。创新片石气冷路基、碎石(片石)护坡护道路基、通风管路基、热棒路基等一整套主动降温工程措施,其中在多年冻土段采取片石通风路基达111公里,对特别复杂的不良地质路段采取“以桥梁通过”措施,冻土段桥梁总长度达到120公里,有效保护了冻土。采用先进机械设备和自动化检测手段,合理选择施工时间,有效提升了冻土施工技术水平。经过连续三年冻融循环观察监测表明,冻土环境得到保护,冻土路基基底温度场和变形逐步趋于稳定,已建成的桥梁和隧道都处于稳定状态,在多年冻土工程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卫生保障科学可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卫生保障先行”的指导思想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可靠的卫生保障。实施严格的卫生保障制度,及时制定了严格的预防高原病、非典、鼠疫等一系列卫生保障预案、规定和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卫生保障体系,为工地医院配备先进适用医疗设备3900多台(件)、大型制氧站17个、高压氧舱25台,医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比例达到1.5~2.0%,形成了能够快速及时有效救治危重病人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高原准入、习服适应、宣传教育、检查巡诊、食品安全和免费提供药品、劳保用品等卫生保障工作机制,大量采用机械替代人工作业,为参建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探索防治高原病的有效途径,研制推广了高海拔地区医用制氧设备,有效改善了作业环境;防范施工现场鼠疫疫情,依靠地方政府和专业鼠防人员成功探索了一套可靠、有效的鼠疫防控措施,为西部大开发防控人间鼠疫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开工以来,全线共接诊病人51万余人次,其中470例高原性脑水肿、905例肺水肿患者全部得到了有效救治,创造了“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非典零发生”的奇迹。
环境保护卓有成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爱护青藏高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指示精神,切实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全面贯彻环保法规,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环保设计原则,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创新环保管理模式,首次建立环保监理制度,建立起由建设总指挥部、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和环保监理“四位一体”环保管理体系。全力保护高原植被,线路路基边坡植草试验和植被恢复试验均获成功并大力推广,唐古拉山南段草皮边坡、草皮水沟路段形成了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精心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首次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共设桥下、隧顶和路基缓坡平交等三种形式的野生动物通道33处。有效防止铁路沿线水土流失,全线246处土场、料场和施工营地、场地、便道等临时工程经过环保部门认定,全部达到环保、水保要求。确保江河湖泊不受污染,错那湖20多公里顺湖路段建成沙石编制袋护堤,拉萨河特大桥施工采取多项环保措施,有效防止了污染。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审计署、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在现场调研和检查中对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铁道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