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基本建设规模加大,产量大幅增长。“十五”期间,全国累计开工煤矿建设规模3.5亿吨左右,净增煤炭生产能力约7亿吨,年均增加1.4亿吨。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煤矿约2.5万处,煤炭生产能力达20.5亿吨。“十五”期间,全国累计生产煤炭85亿吨,比“九五”期间增加20亿吨,增长31%,年均增长8.8%,基本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预计2005年原煤产量21亿吨左右。
煤炭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十五”期间,继续实施科教兴煤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新增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一流的年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甚至达到2000万吨的矿井。2005年与2000年相比,原国有重点煤矿全员效率由每工2吨提高到4吨;采煤机械化程度由74%提高到85%。大中型煤矿产量由2000年的51%增加到2005年的61%,上升10个百分点。
煤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十五”期间,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额2200亿元(国有煤矿),是“九五”期间的3倍。其中2005年完成投资约900亿元。从2003年开始国家加快了13个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矿项目的建设步伐。截至2005年底,大型煤炭基地内累计开工煤矿建设规模约2.5亿吨,占“十五”后三年全国开工规模的80%;大型煤炭基地煤炭生产能力13.5亿吨,占全国的65%;大型煤炭基地的在建煤矿规模约2.8亿吨,占全国的70%。“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国债资金近40亿元支持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
煤炭企业改革取得进展,大集团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有18家煤炭企业经股份制改造上市,总股本达90亿股,直接融资近180亿元。近年来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市场引导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以联合、兼并、参股和收购等形式,煤炭企业之间、煤炭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重组初见成效,已形成神华集团、兖矿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大同煤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一批以煤为主,多元化发展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个别地区形成了区域性煤炭企业集团,如宁夏煤业集团、黑龙江煤业集团、陕西煤业集团、云南东源煤业集团等。截至2005年底,已形成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1个(神华集团)、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中煤能源集团、大同煤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黑龙江煤业集团),产业集中度提高。煤电、煤钢、煤化等一体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许多大型用煤企业如宝钢、武钢、国开投、鲁能及五大发电集团等均在积极和煤炭产业联合或向煤炭企业延伸。如淮南矿业集团与中电投煤电联营、中电投控股霍林河煤业集团、鲁能集团在河保偏矿区独资办矿以及贵州省许多新建煤矿和坑口电厂建设采取相互参股的方式。
煤矿安全生产逐步好转。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2000年的6.096人下降到2004年的3.072人。“十五”期间,为缓解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欠账,帮助国有重点煤矿改善安全保障条件,国家共安排国债资金近90亿元,支持国有重点煤矿实施安全技术改造,取得了明显效果。(发展改革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