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吉林省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500亿斤阶段水平,比“九五”提高了5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从2004年开始,吉林省省按照国家的安排,先行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特产税;二是2000年到2003年,省政府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共拿出7.5亿元扶持大豆玉米轮作计划;三是2002年到2004年,省政府从抗旱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开发推广行走式抗旱播种10万台;四是2004年到2005年,省政府扶持生物防玉米螟、农田统一灭鼠和测土配方施肥三项重大技术推广补贴5000万元;五是落实国家粮食直接补贴农民资金33.84亿元,良种补贴3.8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750万元。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财政支农资金有较大幅度增加,2004年省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4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5.8亿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34万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11亿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到“十五”末期,全省建成大中型水库102座,小型水库1433座,塘坝5500多处,万亩以上灌区122处,标准化水田方条田650万亩,发展旱田节水灌溉面积655万亩,建设农田抗旱井18.2万眼,配套喷灌设备9300多台(套),全省2200万亩易旱耕地具备了抗旱坐水种条件,占全省易旱耕地面积65%左右;农机化水平又有新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133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5万台。
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特点鲜明的区域结构已基本形成。经过“十五”期间的调整和优化,优势粮食作物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聚,特点比较鲜明的区域结构已基本形成:中部粮食重点发展玉米、水稻二大作物,依托粮食生产优势,形成了粮牧加结合型农业结构;东部粮食重点发展水稻和大豆,同时依托丰富的特产资源优势,形成了具有山区、半山区特点的特色型农业结构;西部粮食生产突出优质杂粮杂豆,并根据干旱少雨、土质瘠薄、草原面积大等特点,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结构。二是品种品质结构向优质专用化方向调整的步伐加快。“十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全省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更加突出了质量效益目标,大力发展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和优质杂豆。到2005年,全省专用玉米实际种植面积达到了1578万亩,占实际玉米面积的37%;优质水稻794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0%;高油大豆680万亩,占大豆面积的68%;优质杂豆面积108万亩,占杂豆面积的50%。
加大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力度。“十五”期间,吉林省在粮食作物品种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标志是超级稻和杂交大豆育种获得成功,特别是杂交大豆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专用的新品种,通过审定(认定)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共397个,其中玉米品种170个(油、糯、甜、爆等玉米专用型品种齐全,高淀粉品种达45个),水稻96个(有12个品种评为优质米),大豆86个(高油大豆品种29个,高蛋白大豆品种16个),这些品种80%以上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广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贡献率比“九五”提高两个百分点。一是建立了重大农业增产技术补贴制度,从2004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拿出2500万元补贴三项重大技术,并列入财政预算,这在全国是首开先河。二是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在全省15个重点县选择1.5万个科技示范农户,推广适用新技术,带动农户30万户。三是重点推广了四大类适用新技术:三大作物节本增效综合栽培、水稻简塑钵盘育苗超稀植、水旱田化学除草等节本增效型技术;优质低水分玉米生产、专绿色优质稻米配套栽培等质量优化型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水稻抗冷害综合栽培等抗灾防灾型技术;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等可持续发展型技术。(吉林省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