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辽宁充分利用沿海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岸线资源,抓住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给辽宁沿海港口发展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沿海港口发展建设,成绩显著。
一是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分层次的港口布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辽宁港口建设共投资219.5亿元,是“九五”期间投资的5.5倍,全省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随着一批30万吨级原油和矿石等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建成投产和大连、营口等老港区的加快改造,全省港口的总体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泊位结构性矛盾得到了明显缓解,正形成以大连、营口为主要港口,丹东、锦州港两个地区性重要港口为两翼,盘锦、葫芦岛等一般港口为补充的分层次港口发展格局。与2000年相比,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由238个增加到29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由82个增加到108个。货物吞吐能力由1.25亿吨增加到2.05亿吨。集装箱泊位从7个增长到17个,集装箱能力增长了1.5倍,达到262万标准箱。
二是港口通过能力显著提高,辐射牵动作用日益增强,为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辽宁港口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上货物运输,80%以上的外贸物资运输,90%以上的外贸集装箱运输。2005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8亿吨,为2000年的2倍。其中外贸吞吐量达到956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80万标准箱,均为2000年的3.1倍。“十五”期间,全省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0.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224万标准箱,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2%,26.4%;与“九五”相比,分别增长82%和487%。
三是港口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港口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锦州港在全国港口行业率先引入民营资本东方集团,成为第一家在国内证券市场发行A股和B股的港口企业。营口港也成为我国较早完成股份制上市的港口企业,并且是营口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大连港集团和新加坡港务集团、马士基航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40亿元组建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已成为辽宁最大的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大连港集团和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中远集团、马士基集团共同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组建了大连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全省港口企业共利用外资38亿元,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
四是港口企业建立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持续增加,港口行业呈现繁荣景象。目前,辽宁港口企业年营业收入可达40亿元,上缴利税5亿元以上;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机会35万个。(辽宁省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