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计划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制定和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来,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初步预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800亿元左右,五年平均增长15.3%;财政总收入完成520亿元,年均增长2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00元,年均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0元,年均增长5%。“十五”计划确定的大部分目标提前超额完成,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
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治理生态总规模超过2.7亿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3504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3836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2656万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570万亩、重点防护林453万亩、水土保持805万亩、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572万亩、退牧还草1.5亿亩,生态建设取得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效果,全区荒漠化土地累计减少2400多万亩,年均减少48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730万亩,年均减少146万亩。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路,五年新增公路里程1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773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全区公路总里程达7.9万公里,全线打通了国道110线乌海至首都北京的高速公路,建成了西起我区阿拉善盟、东至呼伦贝尔市横穿全区12个盟市的高等级公路,解决了所有旗县市区所在地和75%乡镇通油路、93%行政村通公路问题。铁路,五年新增铁路里程755公里,全区铁路通车里程达7934公里,西起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至满洲里市、贯通自治区东西部的铁路运输大通道正在形成。民航机场由“九五”末的7个增至9个,一批机场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电力通道,建成了500千伏变电站8座、220千伏变电站66座,新增500千伏线路1814公里、220千伏线路5795公里,初步形成了西起阿拉善、东至锡林浩特的500千伏主网架和向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延伸的220千伏输电线路,全区东、西电网基本连通。水利,开工建设了尼尔基、绰勒、三座店等10余个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实施了河套灌区等14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104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解决了44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改水问题,新建堤防650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0多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50万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4060万亩和2184万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县城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道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城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以6.8平方米增加到9.6平方米,供水普及率从75%提高到85%,污水集中处理率从24.4%提高到53%。
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区牛奶产量从80万吨增加到780万吨,年均增长57.7%,伊利、蒙牛两家龙头企业稳居国内同行业前两位。煤炭供给大幅度增加,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7247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4亿吨,年均增长27%,五年累计向外输送煤炭4.4亿吨。电源点建设加快发展,到2005年底全区电力装机容量将达2100万千瓦,比2000年增加1200万千瓦;发电量完成1000千瓦时,五年年均增长13.9%,累计外送电力1342亿千瓦时,其中向华北送电700亿千瓦时,向东北送电642亿千瓦时,年均分别增长28%和5.5%。旅游业发展迅速,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0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575亿元,年均增长31%。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走出去”战略实现较大突破。五年来,经批准在境外设立的企业有51家,投资额近1亿美元,一大批合资合作项目已初见成效,极大地支持了国内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区共引进国内(区外)资金累计到位2558亿元,年均增长43.7%,是“九五”的6.2倍。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五年累计利用外资38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71%,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3亿美元,年均增长54.8%,借用国外贷款14亿美元。外贸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五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95.6亿美元,年均增长18.7%,其中,出口额86.6亿美元,年均增长14.4%,进口额109亿美元,年均增长22.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主要实施了义务教育二期工程、西部“两基攻坚”工程、农村牧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优质高中扩招工程、职业教育工程“211”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2005年全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81%,比2000年提高15.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6%,比2000年提高15.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3%,比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卫生,主要实施了省、市、县三级中心血站工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突发公共卫生条件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安排了410个乡镇(苏木)卫生院、20个旗县级医院的建设任务,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极大改善。文化,按照建设文化大区的要求,安排了旗县图书馆、文化馆等100个文化建设项目,支持了一批文化精品工程,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