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生态]动植物湿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1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十五”期间,我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然保护区建设飞速发展,栖息地保护得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4年来,新建自然保护区763处,相当于工程新中国成立50年建设数量的4/5。截至2004年底,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1672个,面积1.19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36%,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76.3%和80.1%,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涵盖了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65%高等植物群类,以及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主要栖息地。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建立自然保护小区6万多处,极大地扩展了保护范围。现在,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加强,物种资源状况有了很大好转。随着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进入了以工程措施拯救濒危物种的新阶段。我们选择了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羊、扬子鳄、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鹿类、鹤类、雉类、兰科植物、苏铁等15大物种纳入国家工程予以拯救。各地也确定了重点拯救的上百种物种,积极强化保护。目前,全国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处,使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朱鹮、扬子鳄、野马等相当一批物种已成功回归大自然。野生动植物种分布范围逐步扩大,物种资源得到不断发展。最新的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对比分析表明,55.7%的野生动植物种资源稳中有升,尤其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71%的野生植物野外种群达到稳定生存发展的标准。

    三是湿地保护工作显著加强,取得了明显成效。2000年,国家林业局联合17个部门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1年,将湿地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组织开展了湿地保护战略研究;2003年,组织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则》,将战略研究成果上升为决策,把湿地作为一个专项生态建设予以加强;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把湿地保护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林业局召开了全国湿地保护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的湿地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5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批准在国家林业局成立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各地积极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湿地公园、湿地多功能利用管制区等各种有效措施保护湿地和恢复湿地功能,仅湿地自然保护区就达473个,使45%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得到严格保护。为表彰我国在湿地保护上的成就,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献给地球的礼物奖”授予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2004年湿地国际将世界上首个“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授予我国。

    四是野生动植物资源培育迅速发展,促进了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资源为主的战略性转变。野生动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解决保护与利用问题,国家林业局积极采取实行可繁育利用物种名单制度和标记制度等措施支持发展人工培育,支持人工培育利用的产品进入市场,有力促进了人工培育的发展。据统计,全国经济类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发展到2.45万家,野生植物培育单位发展到1.7万家,野生动物园、动物园240多个,植物园、树木园110多个,年经营总产值从2002年的200多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逾1000亿元。现在,我国已形成了科学实验用、工业原料用、毛皮用、药用、肉用、观赏用野生动植物繁育产业体系,做到经济利用度大的物种主体上可通过人工繁育解决资源来源,已初步实现从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极大地缓解了野外资源地保护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