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三农”工作]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1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十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农业科研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的渠道初步打通,通过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种田农民的技术水平明显增强,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强烈。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

    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一)中国超级稻研究和示范引领水稻“第三次革命”。我部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以来,始终居国际领先水平。在理论研究、品种培育、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的典范。2005年推广的品种与主栽品种相比,亩均可增产100公斤以上,增效140元左右。全国6000万亩超级稻增产36亿公斤以上,增效50亿元左右。“十五”期间,累计示范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左右。

    (二)矮败小麦技术体系突破育种“瓶颈”。矮败小麦是用我国特有太谷核不育小麦的雄性败育基因和我国专家发现的小麦矮秆基因,通过染色体工程创制而成的小麦育种新种质和育种新技术。利用这一新种质和新技术可使数十个小麦亲本的优异基因聚合到一个新品种之中,从而提高新品种的产量、品质、抗病虫、抗不良环境条件的水平,实现高产、优质、抗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初步研究和应用结果表明这种育种技术效率很高,可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小麦新品种,能使我国小麦育种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三)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研制和开发成功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我国科学家合成了抗虫基因(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抑制酶基因),利用独特的转基因方法,先后培育成功单抗棉铃虫和既抗棉铃虫又抗蚜虫的双抗棉花新品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四)杂交大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大豆是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应用杂交种的少数作物之一。吉林省农科院孙寰研究员1993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并于1995年实现了栽培大豆“三系”配套。经权威专家鉴定,这项我国独创的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育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比对照品种增产21.9%。

    (五)高致病性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研制走在世界前列。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科学家采用重组DNA技术和反向基因操作技术,在国际上第一个研制成功抗H5N1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和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疫苗高度安全、抗原针对性强,免疫效力高、持续期长,能够对各种禽类流感提供有效保护。最近又首次成功地研制了新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该疫苗同时抗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重大病害,安全性更高、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廉。

    二、构建成果转化新型机制,突破科技推广制约“瓶颈”

    长期以来,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脱节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应用,科研与推广、推广与千家万户生产之间的技术传播障碍一直存在,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经过总结基层单位的创造和我部长期的实践探索,从2004年起,初步找到了解决办法,构建了崭新、有效的工作机制。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的工作要求,以农作物品种为实施对象,全面构建“首席专家负责制”、“技术指导员包户制”和“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制”,建立首席专家-区域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技术传播通道,推进“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两年来的实践表明,首席专家负责制能够有效解决科研与推广脱节的问题;技术指导员包户制度能够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机制能够缓解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下推广力量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科学技术向更广范围的传播,有利于科技的乡土化。同时,这种新机制也更好地贯彻了“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科技工作方针,提高了农业科研选题的针对性,改善了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科技示范户成为推广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科研、生产的良性互动。

    三、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十五”以来,通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普及“绿色证书”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

    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带头人。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6个县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通过项目直接培训青年骨干农民350万人。参加培训的农民,80%以上的学员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近5%成为当地种、养、加能手和营销大户,近40%成为科技带头人,近20%成为村、组干部。在获得绿色证书学员中,有44.35万人成为科技示范户,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尝到了参加科技培训的甜头,有更多的农民主动参加各种技术培训。以绿色证书培训为例,“十五”期间,参加培训的农民达到1380多万人,有650万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据江西省德安县跟踪调查,受训农民户均农业纯收入同比增加36%,人均同比增加520元。广西自治区2002年的抽样调查,90%受训农民的家庭收入同比增加909元,高出30%以上。(农业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