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教育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2001年8月和2005年1月,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两个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2004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又及时提出了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向提高质量的方向转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得到加强。
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2003年,设立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极大地促进了教授上讲台工作。当年共评选、表彰了100名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到2005年,已完成7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以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重新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组织清华大学等4家出版社开发和研制了4套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符合个性化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系统,在180所高校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定期教学评估制度,探索并建立了比较适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质量评估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学科专业的单项评估逐步开展。
加快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依托现有的高等学校,成功举办了35个示范性软件学院,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9个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转变,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的办学之路,采取了诸如实训基地建设、精品专业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使高等职业教育得以健康发展。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在学人数596万人,占全国在学人数的44.7%。
建设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技术支撑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初步建成了全国性的文献保障体系。
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68个试点单位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实施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已建设网络课程300多门。
东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成效。从2001年开始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对口支援的范围已经扩大到25对,使参与对口支援的高等学校实现全面双赢。(教育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