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河北省]“十五”期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1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十五”期间,河北省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战略,强力推进投资、民营经济、国企改革和对外开放四项重点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十一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人均水平实现突破。一是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2002—2004年连续跃上6000亿元、7000亿元和8000亿元台阶,分别完成6122.5亿元、7098.6亿元和8836.9亿元(2004年GDP及相关数据为年快报数)。二是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十五”前四年(2001—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比全国高2.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上升期,2003—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6%和12.9%,2005年前三季度完成7492.8亿元,增长13.1%。三是人均水平实现突破。“十五”期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和万元大关,2001年为8362元(合1007美元),2003年达到10513元(合1267美元),2004年为13017元(合1568美元),近两年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分别为11.0%和12.2%。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供给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取得可喜成绩。“十五”前四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比“九五”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2004年达到2480.1万吨,比上年增长3.9%,扭转了自1999年以来连续减产的局面。2004年与2000年相比,棉花产量增长1.2倍,蔬菜、水果、肉类、禽蛋产量均增长20%以上。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工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1—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04年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9.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与2000年相比,钢、成品钢材、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分别增长3.6倍、2.6倍、66.7%和73.4%,均居全国前5位。服务业取得新进展。“十五”前四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2004年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9%。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产业贡献突出,实现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6%提高到2004年的67.7%。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6.7%,比2000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到171个,比2000年增加38个;销售收入554.9亿元,增长13.4倍。工业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增强。2004年,冶金、食品、纺织、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62%。特别是钢铁行业加快了优化整合和产品升级步伐,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冶金行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4.4%提高到2004年的27.4%。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现代物流、旅游等产业日益发展壮大。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续能力明显提升。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开展“项目年”活动,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全省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抓手,投资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十五"前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756.1亿元,比"九五"时期投资总和还多1802.1亿元,超过任何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25%提高到2004年的50.9%。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3—2004年,基建大中型项目和更改限上项目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达50.5%和45.7%。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以及首钢搬迁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进展顺利。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电力等建设均迈出较大步伐,港口、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04年,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706公里,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两亿吨,达2.3亿吨。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025.8亿元,增长15.6%,增速高出GDP增速2.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5.6%,比2000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27.1万人,增长9.9%;出口创汇38.5亿美元,增长94.9%,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1.2%,其中私营企业出口23.6亿美元,增长1.6倍。

    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调整,全省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规模实现突破。“十五”前四年,进出口总值和出口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26.8%和26%,高于任何一个五年计划时期。2002—2004年,进出口总值先后突破60亿美元、8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2004年达到135.3亿美元;2004年出口总值达到93.4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制品比重由2000年的69.8%上升到2004年的80.1%。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由“十五”初期的不足10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近20亿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工业效益快速增长。注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转变增长方式上来,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稳步提高。2004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78.3亿元,比2000年增长81.6%,年均增长16.1%,比“九五”时期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7.8亿元,比2000年增长83.2%,年均增长16.3%,比“九五”时期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69.9,比2000年提高55.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13.2亿元,比2000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4%。

    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省上下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用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51元,比2000年增加2290元,增长40.4%;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3171元,比2000年增加692元,增长27.9%。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819.2元,比2000年增长33.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4.9元,增长34.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15.4平方米和22.9平方米增加到19.3平方米和26.1平方米。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旅游、住房、小轿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深入实施城市化战略,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一线两厢”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了“一线”领跑、“两翼”齐飞的局面。坚持实施“科教兴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显著。四年获省级科技成果1155项,超过任何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23.9万人,在校学生69.7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4.7万人和14.4万人。强化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循环经济得到重视。(河北省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