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全国乡镇企业紧紧围绕农民就业和增收,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进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总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预计达到46600亿元,是200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1.51%,其中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33200亿元,是2000年的1.77倍,年均增长12.15%;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86500亿元,是2000年的1.73倍,年均增长11.6%;利润总额预计达11200亿元,是2000年的1.73倍,年均增长11.6%;上缴税金预计达到4200亿元,是2000年的2.07倍,年均增长15.6%。乡镇企业在“十五”期间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一五”乡镇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乡镇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原有159万家集体企业中69.8%已改制成私营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17.6%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全国乡镇企业资本中民间资本已占到84.9%,比“九五”末提高了30个百分点。一部分大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相当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五”末,乡镇企业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15:78.89:19.96调整为1.35:76.76:21.89,第二产业比“九五”末占的比重降低了2.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已经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建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同时还涌现出一批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民俗旅游等新型产业。万象集团、阳光集团、华西集团、南山集团、金锣集团、汇源集团等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的大企业集团在乡镇企业中起着支撑作用。培植出了一批中国名牌产品和省级名牌产品,叫响了乡镇企业的品牌,树立了乡镇企业的新形象。各地在培植优势产业、规模企业、品牌产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产业集聚,整合资源优势,形成了产业链较为健全、各具特色、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成为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十五”期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52078亿元,其中40.6%以上用于技术改造。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资金占到销售收入比重预计接近1%,比“九五”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相当一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一些大企业集团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新产品,培育和吸纳了一批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目前,全国乡镇企业中经国家和省级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913家,比“九五”末增加了747家。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1120万人,比“九五”末增长73%。科技进步对乡镇企业的贡献不断加大。
对外开放加快步伐。2005年,预计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19800亿元,是2000年的2.25倍,年均增长17.6%。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出口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体,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继续提高,2005年乡镇企业机电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2360亿元,是“九五”的1.22倍,占全部出口交货值的11.9%,比“九五”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全国自营出口乡镇企业达到5.8万家,比“九五”末增加2.6万家。“十五”期间,全国乡镇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44亿美元,是“九五”末的1.96倍。一批具有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办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的进展。
社会贡献继续增加。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31.1%,比“九五”末提高0.9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占全国税收的20%左右,比“九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4180万人,比“九五”末增加1364万人,年均增加272.8万人;“十五”期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的4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九五”末的33.7%提高到“十五”末的35%左右。“十五”期间,积计支农补农和支援农村各项事业的资金达到780亿元。乡镇企业不仅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地位更加巩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