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专栏
 
[工业发展]“十五”期间工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较大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01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增长质量日益改善,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工业继续发挥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牵引作用。初步测算,“十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速达到11.2%,超出同期GDP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比“九五”工业年均增速提高了1.6个百分点。预计2005年我国钢产量将达到3.5亿吨,比“十五”初期增长170%,产量占世界的1/3,产能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水泥产量达到11亿吨,比“十五”初期增长84.3%,产量占世界的45%,产能已连续20年居世界第一。原油一次加工能力3.31亿吨,比“十五”初期增长19.5%,位居世界第二。乙烯能力达到844万吨,比“十五”初期增长89.7%,跃居世界第二。汽车产量稳定在570万辆的高水平,比“十五”初期增长145%,产量和消费量都已上升为世界第三。这些重要产品生产规模的增长,满足了经济建设的需要。

    产品结构显著改善。2005年石化工业柴汽比将由“十五”初期的1.8提高到2.04,汽油全面实现了无铅化。轿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达到48.2%,比“十五”初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浓度化肥比重达到79%,比“十五”初期提高近12个百分点。纺织工业的纤维消费结构逐步向需求型、功能性转变,化学纤维在纤维原料中的比重上升到64.9%,差别化纤维的比重达到28%。棉纺行业精梳纱比重、无结头纱比重和无梭布比重分别达到为23.3%、58%和50%。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4.4亿吨,占总产量的40%,比“十五”初期提高30个百分点。

    组织结构不断优化。首钢搬迁重组工作全面展开,关停能力和新项目建设获准启动。鞍钢和本钢实现了初步联合,钢铁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国家重点支持的10家水泥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2.2%,较“十五”初期提高6.2个百分点,安徽海螺集团水泥产量超过5000万吨,居世界第6位。纺织工业布局加快向江苏、浙江等优势地区集中,东部化纤产能已占全国的87.7%,年产5万吨以上企业从“十五”初期的25家增加到73家,产能之和占总产能比例从38.5%提高到67%。

    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利用自主研发技术,主要采用国内设备,先后建设了青海100万吨钾肥、山东水煤浆气化30万吨合成氨等重点项目。通过实施乙烯改造,燕山、齐鲁、扬子、上海等乙烯装置达到了70万吨级规模,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4000吨、5000吨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装备水平的提升,使我国工业能耗水平显著降低,2004年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0.76吨标煤,比“十五”初期下降30.9%;吨乙烯综合能耗为688大卡,比“十五”初期下降7.4%;吨水泥综合能耗0.145吨标煤,比“十五”初期下降13.7%。(发展改革委提供)